míng gǔ ér gōng

鸣鼓而攻

  • 拼 音:míng gǔ ér gōng
  •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鸣鼓而攻的意思: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 典故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近义词

    兴师问罪

  • 英文翻译

    convict and denounce in public

  •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成语举例:不惜鸣鼓而攻,这倒不仅是一种曲解,简直是一种诬蔑!★郭沫若《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成语辨形:攻,不能写作“功”。
    成语辨析:鸣鼓而攻与“偃旗息鼓”有别:鸣鼓而攻含有公开地进行某项工作的意思;“偃旗息鼓”则含有不声不响地停止行动的意思。

  •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康子主张改革农田制度,承认私人可以拥有土地,想试行按亩征税,他的属下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就让冉求去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反对改变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号召他的其他学生敲着鼓去进攻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