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诗人
明月潭龙女
明本
明桓
明河
明泰
明珠
明瑞
明瓒
明甫
明白
明秀
明萱
明象
明道
明际
明馀庆
明鼐
易中行
易佩绅
易元矩
易君佐
易君左
易士达
易奇际
易宏
易宗涒
易宗瀛
易寿崧
易寿松
易少夫人
精选古诗
想得
何时
邀祝秀才二首
邀祝秀才二首
别后歌丽制不觉引满大醉醉中成四绝句奉纳
别后歌丽制不觉引满大醉醉中成四绝句奉纳
别后歌丽制不觉引满大醉醉中成四绝句奉纳
别后歌丽制不觉引满大醉醉中成四绝句奉纳
古诗名句
为乐苦不早,岁月去我遒
岂伊向平问,婚嫁毕已否
云鹏有奇翼,九万何悠悠
不学夸毗子,终日怀百忧
皇虞道已远,班马竞驰骛
贾董扬颓波,扬枚逞芳度
兹矩日云没,新声混韶濩
商鼎与周彝,所贵在真素
查古诗
搜索
戏咏端州石砚放言
作者:
黎遂球
朝代:
明
我闻自昔盘古既开乾坤异,爰以轻清为天重浊为地。
惟有磊磊落落之石质重而韵清,在乎山水之间各安置。
奈何天无石,肆有触之崩而柱折。
有女娲取而炼以补之,所馀者青玄赤白皆分别。
迨夫百千万年,有祖龙骑之向东,而端州之石亶称奇绝。
此石当时既补天,至今天色尚依然。
云胡得此以为砚,我想女娲岂难煮而燥之,乃听其益笔发墨呵气则泉。
吁嗟乎,女娲何不悟补天之微理,惜也此彼不知此。
粤自苍颉作书混沌凿,伏义八卦聊为尔。
而乃上典谟,下风史。
民伪兹,圣人死。
东家老儒炼六经以补之,而大儒曰仁,小儒曰理。
岂若太古三民,不相往来而已
。
祖龙焚书亦似矣,而何复有管城子。
管城子,舍此石而不可得。
又千百年,而山之混沌是与人而俱蚀。
八分变体点画便,遂使君子小人交相美其文墨。
尔来文妖墨祟皆绝奇。
家家书,人人诗。
宝此一片石,而矻矻然仰天而思。
镂心刻骨,以裂此浑浑之元气。
吁嗟乎,我欲补之,而几夜可补也。
我欲毁此石以补之,夫谁解其意者。
我闻石之精,与三皇五帝在天之灵而俱愁。
夫何寸裂我石,而圣人之糟粕,尽以供伪儒之摹写。
岂不闻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天下使禹治之。
巨灵一擘,水皆东泻。
夫石可擘,则亦可取而为砚。
禹若曰,余知其然。
肆任土作贡,惟有怪石浮磬,与筱簜竹箭。
无毛颖管,无砚田片。
何意于今数千年,山灵剥面谁为怜。
我今一片大于拳,取而怀之袖中。
是亦伪儒之流也。
安得圣人尽驱此衣冠之盗,置之标枝野鹿之田。
使之思悠悠,腹便便。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还之未始有始之前。
谁为福始,谁为祸先。
无表无得,日出而作,日入而眠。
我亦投此石于众人,众人不受,投彼女娲,女祸亦不必以供其补天。
夫何使我与文妖墨祟争此一片石,不耕获不菑畬,惟蠡测夫脉望之残编。
诗句欣赏
MORE+
四时佳致宛犹昨,一段胜景真天成
出处:
何将军山林图诗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何郎意度尤潇洒,貌取山林入图画
出处:
何将军山林图诗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朝来访我欢相持,索我题诗说乡社
出处:
何将军山林图诗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临风濡毫为写之,却忆故山劳梦思
出处:
何将军山林图诗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濠梁谷口未应远,白云流水还相期
出处:
何将军山林图诗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明当乞假向天子,锦衣快着归乡里
出处:
何将军山林图诗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预拟山林作胜游,马蹄踏遍烟霞里
出处:
何将军山林图诗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磴道高低出,烟霞远近分
出处:
奉和学士胡公春日陪驾同游万岁山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雕阑凌绝壁,丹户倚层云
出处:
奉和学士胡公春日陪驾同游万岁山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古木含苍翠,灵芝毓秀芬
出处:
奉和学士胡公春日陪驾同游万岁山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仙山应未远,不使世人闻
出处:
奉和学士胡公春日陪驾同游万岁山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紫殿青霄外,何年结构奇
出处:
奉和学士胡公春日陪驾同游万岁山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攀缘疑失路,回合讶多岐
出处:
奉和学士胡公春日陪驾同游万岁山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竹露凝蛛网,松烟湿兔丝
出处:
奉和学士胡公春日陪驾同游万岁山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经行随处好,尽日不知疲
出处:
奉和学士胡公春日陪驾同游万岁山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萦纡缘岛树,迤逦傍林花
出处:
奉和学士胡公春日陪驾同游万岁山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举目疑天近,回头觉路赊
出处:
奉和学士胡公春日陪驾同游万岁山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追趍穷物色,幽赏惜韶华
出处:
奉和学士胡公春日陪驾同游万岁山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小立迎鸾驭,中官拟进茶
出处:
奉和学士胡公春日陪驾同游万岁山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玉辇千官从,晴波太液春
出处:
奉和学士胡公春日陪驾同游万岁山
作者:
金幼孜
朝代:
明
惟有磊磊落落之石质重而韵清,在乎山水之间各安置。
奈何天无石,肆有触之崩而柱折。
有女娲取而炼以补之,所馀者青玄赤白皆分别。
迨夫百千万年,有祖龙骑之向东,而端州之石亶称奇绝。
此石当时既补天,至今天色尚依然。
云胡得此以为砚,我想女娲岂难煮而燥之,乃听其益笔发墨呵气则泉。
吁嗟乎,女娲何不悟补天之微理,惜也此彼不知此。
粤自苍颉作书混沌凿,伏义八卦聊为尔。
而乃上典谟,下风史。
民伪兹,圣人死。
东家老儒炼六经以补之,而大儒曰仁,小儒曰理。
岂若太古三民,不相往来而已。
祖龙焚书亦似矣,而何复有管城子。
管城子,舍此石而不可得。
又千百年,而山之混沌是与人而俱蚀。
八分变体点画便,遂使君子小人交相美其文墨。
尔来文妖墨祟皆绝奇。
家家书,人人诗。
宝此一片石,而矻矻然仰天而思。
镂心刻骨,以裂此浑浑之元气。
吁嗟乎,我欲补之,而几夜可补也。
我欲毁此石以补之,夫谁解其意者。
我闻石之精,与三皇五帝在天之灵而俱愁。
夫何寸裂我石,而圣人之糟粕,尽以供伪儒之摹写。
岂不闻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天下使禹治之。
巨灵一擘,水皆东泻。
夫石可擘,则亦可取而为砚。
禹若曰,余知其然。
肆任土作贡,惟有怪石浮磬,与筱簜竹箭。
无毛颖管,无砚田片。
何意于今数千年,山灵剥面谁为怜。
我今一片大于拳,取而怀之袖中。
是亦伪儒之流也。
安得圣人尽驱此衣冠之盗,置之标枝野鹿之田。
使之思悠悠,腹便便。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还之未始有始之前。
谁为福始,谁为祸先。
无表无得,日出而作,日入而眠。
我亦投此石于众人,众人不受,投彼女娲,女祸亦不必以供其补天。
夫何使我与文妖墨祟争此一片石,不耕获不菑畬,惟蠡测夫脉望之残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