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诗人
束蘅
束长孺
来复
来季奴
来廷绍
来梓
来氏
来济
来维礼
来集之
来鹏
杨一廉
杨一清
杨万毕
杨万藻
杨万里
杨与立
杨世奕
杨世清
杨世谦
杨中讷
杨义方
杨之琦
杨之秀
杨之麟
杨乘
杨九畹
杨二酉
杨于陵
杨云史
精选古诗
晚泊临水驿
泊浮鹅石登大悲阁
昼雨书事
雨中晚泊
上滩
舟中寄李苍水广文
舟中见新月
过河源
古诗名句
惆怅台边士,凄凉塞上翁
徒闻穆天子,八骏历层空
局蹐才难尽,踟蹰意若何
沙寒苜蓿短,路晚蒺藜多
不复驰金市,犹思喷玉河
侧身千里外,常恐岁蹉跎
西路临秋寺,登台忆送行
风尘别汝辇,江海本吾情
查古诗
搜索
愁二水
作者:
郭之奇
朝代:
明
江有水兮春有风,水西来兮风自东。
两相遇,各相冯。
岁之朝,吾以同。
日兮杳杳,旬其再中。
睇烟光之怫郁兮,几含思而自蒙。
遭阳侯之泛滥兮,盖为余而造雄。
心靡靡而难竞兮,就欹危之片篷。
迷宵旦以摅方怀兮,绪沉抑而莫汎。
愿寄辞于飘云兮,揖东君而陈衷。
何回汉之浮浮兮,疑鼓浪于丰隆。
望前山兮偃蹇,与极浦兮初终。
伤幽峰之泻绿兮,怨碧渚之流红。
惜吾不及无心之落花兮,依湛湛之露枫。
折琼枝与瑶华兮,护微芳之远丛。
恐时岁之如斯逝者兮,及秋霜而转蓬。
吾且夷犹以自怡兮,观万象之魂熊。
觅渔歌于佪溆兮,悟身外之塞通。
时亦犹其未央兮,进亦无求其太匆。
睹惊波之杳至兮,随游雾以塞充。
接朝容之浩淼兮,下晓气于巃嵷。
道何远而不达兮,志何立而不崇。
万变其情岂可极兮,伫寸进之为功。
吾将过牛渚而燃照兮,依鹭洲而启笼。
藐蟠踞之龙虎兮,羡冥飞之鹄鸿
。
盼白门之遥色兮,悲金粉之日空。
曾不知朝之几变兮,孰两江水之可穷。
诗句欣赏
MORE+
拟把苍烟付老閒,廿年形影不离山
出处:
山中逢老僧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窗前一树盘空老,曾是天台拾子还
出处:
山中逢老僧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一抹青烟沉远峦,禅心汰得似冰寒
出处:
山中逢老僧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閒山閒水都休却,付与瞻风衲子看
出处:
山中逢老僧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念珠策得定功成,绝壑松涛夜夜行
出处:
山中逢老僧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说与时贤都不省,依稀记得老阳明
出处:
山中逢老僧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一室长关谷底泉,儿孙阅过几霜颠
出处:
山中逢老僧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松根夜壁时来往,不省人间有睡眠
出处:
山中逢老僧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爱把苍竿搅月湍,山风吹顶不曾寒
出处:
山中逢老僧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竹林寺里寻常去,乞得西僧梵本看
出处:
山中逢老僧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课得西崖杉柏成,山中知面不知名
出处:
山中逢老僧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少时曾学收云法,拟把一囊送我行
出处:
山中逢老僧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坐破松岩不记年,衲衣长是裹溪烟
出处:
山中逢老僧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天池寺里犹嫌近,更住天池绝巘边
出处:
山中逢老僧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青池白石每谈空,销却寒缸几炷红
出处:
明空住柳浪五月附余舟南下别于归宗道上因作柳浪三叠以送之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记取柳浪湖上柳,夜禅听尽碧丝风
出处:
明空住柳浪五月附余舟南下别于归宗道上因作柳浪三叠以送之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碧溪影里一僧归,漾得云光上衲衣
出处:
明空住柳浪五月附余舟南下别于归宗道上因作柳浪三叠以送之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记取柳浪湖上水,縠纹风起鹭鸶飞
出处:
明空住柳浪五月附余舟南下别于归宗道上因作柳浪三叠以送之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不炉话尽晚窗烟,閒剔春芽自煮泉
出处:
明空住柳浪五月附余舟南下别于归宗道上因作柳浪三叠以送之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记取柳浪湖上月,隔花呼起放生船
出处:
明空住柳浪五月附余舟南下别于归宗道上因作柳浪三叠以送之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
两相遇,各相冯。
岁之朝,吾以同。
日兮杳杳,旬其再中。
睇烟光之怫郁兮,几含思而自蒙。
遭阳侯之泛滥兮,盖为余而造雄。
心靡靡而难竞兮,就欹危之片篷。
迷宵旦以摅方怀兮,绪沉抑而莫汎。
愿寄辞于飘云兮,揖东君而陈衷。
何回汉之浮浮兮,疑鼓浪于丰隆。
望前山兮偃蹇,与极浦兮初终。
伤幽峰之泻绿兮,怨碧渚之流红。
惜吾不及无心之落花兮,依湛湛之露枫。
折琼枝与瑶华兮,护微芳之远丛。
恐时岁之如斯逝者兮,及秋霜而转蓬。
吾且夷犹以自怡兮,观万象之魂熊。
觅渔歌于佪溆兮,悟身外之塞通。
时亦犹其未央兮,进亦无求其太匆。
睹惊波之杳至兮,随游雾以塞充。
接朝容之浩淼兮,下晓气于巃嵷。
道何远而不达兮,志何立而不崇。
万变其情岂可极兮,伫寸进之为功。
吾将过牛渚而燃照兮,依鹭洲而启笼。
藐蟠踞之龙虎兮,羡冥飞之鹄鸿。
盼白门之遥色兮,悲金粉之日空。
曾不知朝之几变兮,孰两江水之可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