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诗人
罗诱
罗辰
罗运崃
罗适
罗道成
罗邺
罗鉴
罗钦顺
罗锜
罗锦堂
罗附凤
罗隐
罗颀
罗颂
罗颖
罗黄庭
羊士谔
羊徽
羊昭业
羊权
羊滔
美奴
羽客
羽素兰
翁万达
翁世修
翁仲德
翁元圻
翁元广
翁元龙
精选古诗
读旌柏堂录为陆贞姑七十寿赋贞姑今宪副廉石陆公之姑也姑年十六归同邑参知冯公皋谟之子曰春旸甫期春旸逝姑举遗腹子五岁亦夭姑投缳触棺誓殉地下左右力护视始免参知公伤其志欲为择嗣无可择者乃以幼女为姑之女是贞姑以小姑为女亦为子也盖义起矣参知公曰小姑长唯妇择婿婿之于是宪副公为贞姑之婿宪副公郎水部日辄疏贞姑之节以闻得报表闾称贞姑云岁甲戌姑年七十矣八月既望为设帨之辰宪副公适以入贺过里乃索拙句为寿不得辞敢以三章侑勺者
读旌柏堂录为陆贞姑七十寿赋贞姑今宪副廉石陆公之姑也姑年十六归同邑参知冯公皋谟之子曰春旸甫期春旸逝姑举遗腹子五岁亦夭姑投缳触棺誓殉地下左右力护视始免参知公伤其志欲为择嗣无可择者乃以幼女为姑之女是贞姑以小姑为女亦为子也盖义起矣参知公曰小姑长唯妇择婿婿之于是宪副公为贞姑之婿宪副公郎水部日辄疏贞姑之节以闻得报表闾称贞姑云岁甲戌姑年七十矣八月既望为设帨之辰宪副公适以入贺过里乃索拙句为寿不得辞敢以三章侑勺者
甲戌八月十五夜先雨后月寄怀陆岱瞻明府
甲戌八月十五夜先雨后月寄怀陆岱瞻明府
甲戌闰中秋又寄怀陆明府
甲戌闰中秋又寄怀陆明府
甲戌旧郡公韶阶徐公督学以诗币见寄赋此驰谢
甲戌旧郡公韶阶徐公督学以诗币见寄赋此驰谢
古诗名句
冥心道与超,晦迹名反近
将遂谐龙蠖,混然保贞顺
昔闻孙登啸,千载识其音
岧峣百门上,髣髴三湖阴
鸿举已寥廓,鸾响犹空林
旷哉既往古,契此徵于今
阮公虽旷达,于道未真见
石髓不可餐,赤文讵能辨
查古诗
搜索
卫生所二桃
作者:
卢青山
朝代:
当代
篱前相并两株桃,一株正发一株落。
我来藉草坐残英,柔茵锦荐深没脚。
微风吹此嘉春声,万叶鳞鳞颤欲脱。
君看邻桃媚风笑,不见此花飘悉索。
彩雪飏飏作阵飞,玉手盈盈抚吾眉。
如春之泪悲能挥,侧听啜泣声幽微。
玫瑰树侧空相陪,饱裂红裳艳而肥。
此花此泪染其衣,茫昧不觉自欢嬉。
坐久伤心酸两目,满身花影休频拂。
起来独自绕花枝,枝上馀英尤难读。
落者谁欤兄弟行,今日彼落明我戕。
岂如连袂相扶去,强如独抱枝头香。
邻桃怨我“有厚薄,咫尺不顾我岂恶?俊色昌姿正当时,蔫粉萎蕊甚可乐”?“报汝盛处毋骄狂,开者安知落者伤。
不日风雨子归处,我亦与子穷彷徨”
。
诗句欣赏
MORE+
对庭违夙心,佐郡试新宦
出处:
送郑通判还襄阳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政声如江潮,日日临堤岸
出处:
送郑通判还襄阳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况当有事秋,一日百趣办
出处:
送郑通判还襄阳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事机纷以沓,无不迎刃断
出处:
送郑通判还襄阳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骥足虽可展,犹自困羁绊
出处:
送郑通判还襄阳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去去宜努力,莫起贤劳叹
出处:
送郑通判还襄阳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时方需异材,九重正宵旰
出处:
送郑通判还襄阳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科名进士重,仕宦宰邑难
出处:
送蒲进士赴铅山县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羡尔英妙姿,致身青云端
出处:
送蒲进士赴铅山县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牛刀初小试,遽尔涖剧繁
出处:
送蒲进士赴铅山县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一朝谢师友,茕然吏民间
出处:
送蒲进士赴铅山县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众目胥睊睊,万口哗以欢
出处:
送蒲进士赴铅山县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寒者待我衣,饥者待我餐
出处:
送蒲进士赴铅山县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晦者赖以明,郁者赖以宣
出处:
送蒲进士赴铅山县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一身百责萃,事事来相关
出处:
送蒲进士赴铅山县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所贵各当理,事妥民斯安
出处:
送蒲进士赴铅山县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况当江闽交,孔道多往还
出处:
送蒲进士赴铅山县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一事胡可苟,顷刻宁暂闲
出处:
送蒲进士赴铅山县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时时怀隐忧,念念斯民艰
出处:
送蒲进士赴铅山县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民乃吾子姓,财乃民肾肝
出处:
送蒲进士赴铅山县
作者:
丘浚
朝代:
明
我来藉草坐残英,柔茵锦荐深没脚。
微风吹此嘉春声,万叶鳞鳞颤欲脱。
君看邻桃媚风笑,不见此花飘悉索。
彩雪飏飏作阵飞,玉手盈盈抚吾眉。
如春之泪悲能挥,侧听啜泣声幽微。
玫瑰树侧空相陪,饱裂红裳艳而肥。
此花此泪染其衣,茫昧不觉自欢嬉。
坐久伤心酸两目,满身花影休频拂。
起来独自绕花枝,枝上馀英尤难读。
落者谁欤兄弟行,今日彼落明我戕。
岂如连袂相扶去,强如独抱枝头香。
邻桃怨我“有厚薄,咫尺不顾我岂恶?俊色昌姿正当时,蔫粉萎蕊甚可乐”?“报汝盛处毋骄狂,开者安知落者伤。
不日风雨子归处,我亦与子穷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