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诗人
朱之纯
朱之蕃
朱之锡
朱乘
朱乙午
朱云裳
朱云骏
朱京
朱介圭
朱仕玠
朱仕琇
朱令昭
朱仲明
朱休
朱休度
朱伦瀚
朱伯虎
朱佩兰
朱保哲
朱元
朱元升
朱元夫
朱元瑜
朱元璋
朱光
朱光庭
朱光弼
朱光暄
朱克家
朱克振
精选古诗
春山瀑布
题欧阳承旨所书扇面
题扇寄友人
舟中作
有怀知己
题水竹居
自高唐州至齐河夜题纪怀
自高唐州至齐河夜题纪怀
古诗名句
共知诗史宗三百,可但规模扫六迷
人去溪山风月在,枫林依旧子规啼
潇洒幽轩名琢玉,淋漓醉墨欲生波
一枝玉树人堪比,满卷阳春调可歌
克己功夫同卫武,连城声价重廉颇
恩承霄汉金茎露,馀屑将来一处和
经营劳勚鬓搔银,西蜀功成便乞身
一舸图书只如旧,八壶风月又从新
查古诗
搜索
南归诗十九首
作者:
李流芳
朝代:
明
兹山表徐方,经过屡登眺。
偶然寻旧游,策蹇偕所好。
荒亭何萧瑟,落日春风峭。
河山挟霸气,四顾雄怀抱。
嗟此古战场,岂容隐者傲。
缅思放鹤人,无乃非高蹈。
不见山下湖,清如眉眼照
。
河势欲吞山,湖能益山貌。
此中岂有意,河怒湖则笑。
诗句欣赏
MORE+
借问长安相府,何如兼领司农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檀氏沐猴无怪,谢郎鸲鹆更工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为语当筵鲍老,莫笑钦明八风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华不注何崎嵚,青天削立峰岑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寄语三周铁骑,其如一杖登临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饭罢从容扪腹,汝胡许大乃尔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诗书淘洗欲尽,空空如也而已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冠盖人人白雪,生涯处处青山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莫怪攀龙任诞,王生犹落人间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离骚未称佳士,庄叟竟不异人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乞取楞严一卷,消除几日残春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欲雪千山自暝,将风万树知寒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偿债半生车马,误人一世衣冠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衣冠是处故人,不如一吴国伦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七品十年不贱,千金片语那贫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翛翛桧栝风紧,蔼蔼桑榆日斜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莫怪牛羊不下,中峰自有人家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曹公治窟何意,丙相问喘莫论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止是输他两吏,歌呼复吐车茵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明年罢官归去,山田不论俸钱
出处:
风寒济南道中兀坐肩舆不能开卷因即事戏作俳体六言解闷数之政得三十首当唤白家老婢读之耳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偶然寻旧游,策蹇偕所好。
荒亭何萧瑟,落日春风峭。
河山挟霸气,四顾雄怀抱。
嗟此古战场,岂容隐者傲。
缅思放鹤人,无乃非高蹈。
不见山下湖,清如眉眼照。
河势欲吞山,湖能益山貌。
此中岂有意,河怒湖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