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诗人
毛晋
毛杭
毛正学
毛沂
毛沧洲
毛注
毛泽东
毛涣
毛渐
毛滂
毛澄
毛炳
毛熙震
毛珝
毛直方
毛秀惠
毛端卿
毛纪
毛绍龄
毛维瞻
毛茂清
毛蕃
毛衷
毛贵铭
毛达
毛重芳
毛钰龙
毛铉
毛锡繁
毛际可
精选古诗
正月七日饮敖水部分司归即事
宝应元夕饮朱升之舍
供事长陵
西陵访王给事汝温不遇
游玄福宫
泰陵供事述感五章
泰陵供事述感五章
泰陵供事述感五章
古诗名句
虎丘晚出谷雨候,百斗百品皆为轻
慧水不肯甘第二,拟借春芽冠春意
陆郎为我手自煎,松飙写出真珠泉
君不见蒙顶空劳荐巴蜀,定红输却宣瓷玉
毡根麦粉填调饥,碧纱捧出双蛾眉
搊筝炙管且未要,隐囊筠榻须相随
最宜纤指就一吸,半醉倦读离骚时
轻澍濯月秋江平,劳师五指谱双清
查古诗
搜索
送张都水
作者:
吴宽
朝代:
明
幽燕建都邑,九鼎从而迁。
八政一日食,仰此东南偏。
岁漕四百万,舳舻相后先。
云帆罢转海,江淮达且沿。
迤逦经齐鲁,有渠昔人穿。
噫此寻丈耳,譬若沟浍然。
置闸以启闭,相时为节宣。
岩岩鲁山下,平地多流泉
。
泉流入漕渠,其始才涓涓。
奫沦惟自足,安知可浮船。
疏导非人力,济世嗟何缘。
张君官水部,治水思昔年。
往来相度之,涤源同九川。
功成既归朝,大臣慕其贤。
封章始朝荐,行李仍夕旋。
维此百泉眼,利博人争传。
入渠有余沥,可溉万顷田。
只今东方民,老幼咸颠连。
槁项与黄馘,嗷嗷口流涎。
潴泄倘有策,旱涝何须怜。
漕粟国用足,种粟民生全。
他年司马氏,载入《河渠》篇。
诗句欣赏
MORE+
灵花时自秀,法雨长夏冷
出处:
胡楚玉,法门之龙象也,虽混迹㞐士,而超契应真。一旦别余游五台礼文殊大士,感此赋古体一章以赠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吾闻古师利,结法当兹岭
出处:
胡楚玉,法门之龙象也,虽混迹㞐士,而超契应真。一旦别余游五台礼文殊大士,感此赋古体一章以赠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不避老宿嫌,时时神猊骋
出处:
胡楚玉,法门之龙象也,虽混迹㞐士,而超契应真。一旦别余游五台礼文殊大士,感此赋古体一章以赠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楚公乘古来,少小发精猛
出处:
胡楚玉,法门之龙象也,虽混迹㞐士,而超契应真。一旦别余游五台礼文殊大士,感此赋古体一章以赠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服从居士便,心作苾刍静
出处:
胡楚玉,法门之龙象也,虽混迹㞐士,而超契应真。一旦别余游五台礼文殊大士,感此赋古体一章以赠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托钵行别余,去去入幽迥
出处:
胡楚玉,法门之龙象也,虽混迹㞐士,而超契应真。一旦别余游五台礼文殊大士,感此赋古体一章以赠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圣灯悟来现,佛日尘内永
出处:
胡楚玉,法门之龙象也,虽混迹㞐士,而超契应真。一旦别余游五台礼文殊大士,感此赋古体一章以赠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不畏毒龙摄,所畏在光景
出处:
胡楚玉,法门之龙象也,虽混迹㞐士,而超契应真。一旦别余游五台礼文殊大士,感此赋古体一章以赠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若叩清凉台,翛然在衣领
出处:
胡楚玉,法门之龙象也,虽混迹㞐士,而超契应真。一旦别余游五台礼文殊大士,感此赋古体一章以赠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我爱卓王孙,隽声满人口
出处:
赠卓征甫光禄见访弇园作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床头一鹔鹴,时时为客有
出处:
赠卓征甫光禄见访弇园作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已工光禄吟,复耽步兵酒
出处:
赠卓征甫光禄见访弇园作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白榜叩紫荆,青丝系杨柳
出处:
赠卓征甫光禄见访弇园作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不为啖名来,能谈尘外否
出处:
赠卓征甫光禄见访弇园作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为园何必广,聊以答吾寄
出处:
凌大夫且适园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胜从苹洲采,美许芗林媲
出处:
凌大夫且适园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水石有真色,桑榆信所植
出处:
凌大夫且适园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好雨东南来,百卉欣自媚
出处:
凌大夫且适园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时禽宛宛鸣,鯈鱼悠然逝
出处:
凌大夫且适园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念彼非有托,叶此成偶契
出处:
凌大夫且适园
作者:
王世贞
朝代:
明
八政一日食,仰此东南偏。
岁漕四百万,舳舻相后先。
云帆罢转海,江淮达且沿。
迤逦经齐鲁,有渠昔人穿。
噫此寻丈耳,譬若沟浍然。
置闸以启闭,相时为节宣。
岩岩鲁山下,平地多流泉。
泉流入漕渠,其始才涓涓。
奫沦惟自足,安知可浮船。
疏导非人力,济世嗟何缘。
张君官水部,治水思昔年。
往来相度之,涤源同九川。
功成既归朝,大臣慕其贤。
封章始朝荐,行李仍夕旋。
维此百泉眼,利博人争传。
入渠有余沥,可溉万顷田。
只今东方民,老幼咸颠连。
槁项与黄馘,嗷嗷口流涎。
潴泄倘有策,旱涝何须怜。
漕粟国用足,种粟民生全。
他年司马氏,载入《河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