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诗人
张昭
张昭子
张昭汉
张昭远
张昱
张显
张晋
张晋(康侯
张晓
张景
张景修
张景崧
张景源
张景祁
张景端
张景脩
张景芬
张智甫
张曙
张曙1
张曜
张曼殊
张曾
张曾庆
张曾懿
张曾敞
张月宇
张有誉
张望
张朝墉
精选古诗
十二月念六日出永州值迎春新霁
全州唐宗周文世范访于芝城行台
澹岩题石
游澹岩
潇江泛舟入道州
丁酉除日道州作二首
丁酉除日道州作二首
戊戌元日道州作二首
古诗名句
梦为阛嚣迁广野,老于渊默伺春雷
文章北海知玄德,丝竹东山吊子裁
两世神交无底恨,汉文皇帝已蒿莱
南山山势近蓬莱,我算南山几颗埃
堪笑三流同谢客,诗书双美美庸才
文化城中文化头,一时裙屐竞风流
樱都跃马人何在,倩影宜兴画师留
三十几年兴与亡,人间正道是沧桑
查古诗
搜索
寿伯兄肖翁双眉二十四韵
作者:
林熙春
朝代:
明
乾坤何日不絪缊,惟有秋来清气淑。
牛女相期岁一周,鹊桥为渡天河缩。
此时会合喜融融,人间乞巧争驰逐。
吾兄是日挂桑弧,共羡生庚为专禄。
生当巧节性非巧,老而抑抑无边幅。
忆昔少年食贫时,吾兄舌耕母顾复
。
有时兄耕予欲耕,吾兄惟劝予力读。
比予子衿兄未休,即叨一第犹缩缩。
尝入楚闽憩衙斋,每云无负古良牧。
家食承欢也怡怡,路上逢人说恂穆。
布素每经数十年,出入犹然减从仆。
积寸累铢供国税,儿孙株守咸式谷。
世态炎凉似险巇,不与雷同争转毂。
屡宾乡射屡逡巡,郡邑得闻不得目。
更有俭勤推嫂氏,祇今踰入犹操作。
因之合室仰淳风,相师织衽为雍睦。
诞辰家庆集称觞,堂上双眉馀百六。
始知甘苦有乘除,苦尽甘来算不错。
啬而必寿信有之,寿考繇来先五福。
愧我徐行可勉持,愧我燕诒渐匪夙。
阶前服食悦纷华,不似吾兄事悃愊。
回思积德已百年,孝弟诗书为忠告。
用是长歌不讳贫,返朴还醇绵世族。
吾兄太朴今犹存,八千椿树为兄祝。
诗句欣赏
MORE+
荆薪夜煮代粮糗,椰罂晓汲烹兰荃
出处:
石泉茅屋歌为致仕赵尚书作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初平徒劳牧紫烟,此地亦复如羊眠
出处:
石泉茅屋歌为致仕赵尚书作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或潴或泛长涓涓,绝胜庐阜千丈悬
出处:
石泉茅屋歌为致仕赵尚书作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拾遗偪侧朴陋只数椽,岂似兹室花竹妍
出处:
石泉茅屋歌为致仕赵尚书作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忆从垂绅正笏位八座,经济讵敢思归田
出处:
石泉茅屋歌为致仕赵尚书作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功成挂冠抛世缘,却寻旧隐萝自牵
出处:
石泉茅屋歌为致仕赵尚书作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一泓任教春雨涨,三重未怕秋风掀
出处:
石泉茅屋歌为致仕赵尚书作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已欣恳玉皇案,何妨笑拍洪崖肩
出处:
石泉茅屋歌为致仕赵尚书作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展公锦囊卷,写我瑶华篇
出处:
石泉茅屋歌为致仕赵尚书作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拟陪杖屦弄云月,洗耳清泠闻舜弦
出处:
石泉茅屋歌为致仕赵尚书作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修竹傲冬雪,崇桃媚春阳
出处:
题夹竹桃花图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刚柔既殊性,艳冶宁联芳
出处:
题夹竹桃花图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画工未必知物理,强写清标伴妍美
出处:
题夹竹桃花图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气味原来自不同,枝柯讵肯轻相倚
出处:
题夹竹桃花图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翛然凤尾静且幽,下视靡蔓皆庸流
出处:
题夹竹桃花图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贞姿岂作俗花友,直节终非凡卉俦
出处:
题夹竹桃花图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回首韶华易枯槁,雨折风飘委泥潦
出处:
题夹竹桃花图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憔悴空怜曩日荣,妖娆宁复前时好
出处:
题夹竹桃花图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此君依旧挺长竿,四季皆宜夏更寒
出处:
题夹竹桃花图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万紫千红零落尽,青青还与报平安
出处:
题夹竹桃花图
作者:
李昌祺
朝代:
明
牛女相期岁一周,鹊桥为渡天河缩。
此时会合喜融融,人间乞巧争驰逐。
吾兄是日挂桑弧,共羡生庚为专禄。
生当巧节性非巧,老而抑抑无边幅。
忆昔少年食贫时,吾兄舌耕母顾复。
有时兄耕予欲耕,吾兄惟劝予力读。
比予子衿兄未休,即叨一第犹缩缩。
尝入楚闽憩衙斋,每云无负古良牧。
家食承欢也怡怡,路上逢人说恂穆。
布素每经数十年,出入犹然减从仆。
积寸累铢供国税,儿孙株守咸式谷。
世态炎凉似险巇,不与雷同争转毂。
屡宾乡射屡逡巡,郡邑得闻不得目。
更有俭勤推嫂氏,祇今踰入犹操作。
因之合室仰淳风,相师织衽为雍睦。
诞辰家庆集称觞,堂上双眉馀百六。
始知甘苦有乘除,苦尽甘来算不错。
啬而必寿信有之,寿考繇来先五福。
愧我徐行可勉持,愧我燕诒渐匪夙。
阶前服食悦纷华,不似吾兄事悃愊。
回思积德已百年,孝弟诗书为忠告。
用是长歌不讳贫,返朴还醇绵世族。
吾兄太朴今犹存,八千椿树为兄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