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常见生僻字解释
処
出
刍
初
厨
嘼
埱
处
媰
岀
幮
廚
怵
憷
摴
斶
杵
椘
楚
楮
榋
樗
橱
檚
櫉
櫥
欪
歜
泏
滀
滁
濋
犓
珿
矗
础
礎
禇
竌
竐
篨
絀
绌
耡
臅
芻
蒢
蒭
處
蜍
触
觸
諔
豖
豠
貙
趎
蹰
躇
躕
鄐
鉏
鋤
锄
閦
除
雏
雛
鶵
黜
查汉字
搜索
热门搜索:
怱
悤
悰
愡
憁
暰
枞
棇
樅
樬
樷
欉
淙
漎
漗
bì
獙
拼音:
bi
注音:
ㄅㄧˋ
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14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简体部首:
犭
造字法:
五笔86:
QTUT
五笔98:
QTIT
五行:
Unicode:
U+7359
四角号码:
48240
仓颉输入法:
KHFBK
GBK编码:
规范汉字编号:
獙字拼音(带声调)
bì
獙字笔顺
撇折撇捺撇竖折竖撇捺撇横撇捺
獙组词
与獙相关的成语
基本解释
●
獙
bì ㄅㄧˋ
◎ 〔獙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形状似狐狸而有翅膀,声音似大雁。
汉语字典
[①][bì][《集韻》毗祭切,去祭,並。]见“獙獙”。
音韵参考
[平水韵]:去声八霁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巳集下】【犬字部】 獙; 康熙笔画:16; 页码:页718第10
【集韻】毗祭切,音敝。【山海經】姑逢之山有獸焉,狀如狐而有翼,音如鴻鴈,名曰獙獙。【註】獙獙,狐屬也。
字源字形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香港明体
韩国明朝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