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古籍
子部
  •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着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淮南子》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其博奥深宏的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资源。

      《淮南子》一书注本,歷来均以高诱所注最为通行。
    作者:
    刘安
  • 《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是东晋僧人僧肇的两篇佛教哲学论文,《神灭论》是南北朝南梁儒家学者范缜的无神论作品。这三篇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名篇,颇有代表性。

      僧肇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卒于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精于老庄及佛经,年将20即为关中名僧,后拜鸠摩罗什为师,协助译经,成为罗什的高足,他的文章得到罗什和慧远的称赞,是年青的佛学哲学家。他的佛教哲学论文《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涅槃无名论》四篇总编为《肇论》。现存《肇论》注疏有晋惠达《肇论疏》、唐元康《肇论疏》、元文才《肇论新疏》等。《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收集在当代学者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一书附录中,井有今译可参阅。

      《不真空论》讨论世界的存在问题,其主要论点是说一切人和事物都生灭无常,缘会则生,缘了则灭,所以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所谓“不真空”即是说世界不真实故空。但事物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不过是假有而已。《物不迁论》讨论世界的运动问题,它认为事物的流转变化是假象,其本质是不动的,过去的事物只存在于过去,现在的事物只存在于现在,“故曰静而非动”,“不迁”就是不动。它只肯定事物变化的间断性而否定其连续性。以上两篇是对当时佛学理论讨论的总结。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约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卒于梁武帝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范缜经历齐梁两代,在南齐时曾与竟陵王萧子良辩论因果问题,并退而写出《神灭论》。该论是在梁武帝时正式发表全文载《弘明集》,梁武帝指使曹思文等64人围攻范缤而不能屈。《神灭论》针对当时佛教神不灭而发,讨论形神关系,认为人的精神离不开形体,“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与神不是两个东西;合在一起,“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两者是质用一体的,精神依于形体,好比刀的锋利离不开刀刃一样;所以人死之后灵魂是不存在的。范缜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元论,成为形神关系学说史上的一座理论高峰。可参看任继愈《关于《神灭论》》附今译,载《汉唐佛教思想论集。附录》和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作者:
    僧肇
  • 《化书》道书名。全称《谭子化书》别称《齐丘子》传五代谭峭作此书,曾求序于南唐大臣宋齐丘,齐丘窃为己作而序之,故有齐丘子名。属富有浓厚哲学思想内容的著作。六卷,一作一卷。唐五代间谭峭撰。约成书于五代南唐时期(十世纪末)。  本书《宋史。艺文志》著录,入杂家类,题宋齐丘撰,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以齐丘所撰,题曰《齐丘子》。然陈景元《化书跋》称旧传陈抟谓〝我师友谭景升,始于终南著《化书》。后因游三茅历建康,见齐丘有道骨,因以授之曰∶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而齐丘遂夺为己有而序之"(并见《嘉兴府志》和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九本传)。姚际恒所著《古今伪书考。化书》条下云〝《通考》载伪唐宋齐丘子嵩撰,宋景濂以为谭峭景升作,齐丘窃之"。  按记载谭峭事迹的最早史料当推南唐时人沈汾所撰《续仙传》,但其中未云谭峭作此书事。然陈抟与峭乃同代人,其说或可信,且自陈说出后,言该书者均从其说。

      全书分“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六篇,计六卷,凡一百一十章,率皆从二字为题。

      “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简劲奥质”。大抵本齐物以言道化,本虚无以言术化,本无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税多民饥以言食化,本见素抱朴以言俭化。多先列举自然现象如蛇化为龟、雀化为蛤之类,从中类推出哲理,以明超脱生死及修身治国之道,即所谓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卷二)之意。首二卷主要阐述出生死、入神化之道,为本体论、自然观;后四卷主要论述修身治世之道,属政治观、伦理观。全书基本上发挥老庄学说,禀承了传统道教思想。其以“化”名者,盖从万物变化之道立论,阐述一切皆化的自然观和均食节俭的社会观。  该书所论述的最高哲学范畴是“太虚”,亦即虚,谓“太虚一虚也”。世界万物从虚中逐步化生而产生,又逐渐复归于虚,一方面从虚中化生出自然形体,“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死生》)。化化无间,如环之无穷,而皆出于道,以虚无为体。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也是从虚中化生出来的,“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悖乱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大化》)。肯定了先有自然之化,然后才有社会之化。

      此书中“太虚”这一概念,为北宋时哲学家张载所沿用,并进一步将其与气等同起来,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可见对后来宋明理学之影响。  此书还继承了《阴符经》“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的思想,认为“天地盗太虚生,人虫盗天地生,虫营虰盗人虫生”(《天地》)。即在太虚生天地等过程中渗透进〝盗"的思想,可见对传统道教思想的禀承。在“太虚”与“道”的关系问题上,谓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即顺任道的发展则由虚生神、生气、生形以致万物而不得变通,利用道的法则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发展。“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这种思想可以说开导了后来内丹“顺则生人,逆则成丹”说的理论先河。

      其最高修持境界是“养虚”,是以“古圣穷道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紫极宫碑》)。即能养虚则虚明通达,以至“有无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终。知此道者,形不可得毙,神不可得逝”(《太虚》)。这种“物塞虚通”之说对理学家周敦颐提出“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思想有直接的影响。  书中的社会历史观,完全是从同情人民立场出发的。作者不但揭露了五代战乱时期“民腹常馁”的社会现实,而且将一切社会罪恶的渊薮归结到统治者、剥削者的私欲。对“穷民之力以为城郭,夺民之食以为储蓄”,使民饥馁之统治者,力抨击之。有云民之食,“王者夺其一,乡士夺其一,战伐夺其一,工艺夺其一,商贾夺其一,道释之族夺其一,稔亦夺其一,俭亦夺其一。所以蚕告终而缲葛苎之衣,稼云毕而饭橡栎之实”。是故作者强烈地遣责不平不义的封建王法,王者之刑理不平,斯不平之甚也;小人之道救不义,斯不义之甚也?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是出于无奈,“非兔狡,猎狡也;非民诈,吏诈也。慎勿怨盗贼,盗贼惟我召;慎勿怨判乱,判乱禀我教”。并认为要使天下太平,使人民能安居乐业,就要求统治者自己要“俭”,“俭可以为万化之柄”。  该书还对道教养生学中的重要概念“守一”作了别致的解释,云“议守一之道莫过乎俭”。这对宋代李靓的“均田”平等的思想有极大的影响。

      另外,此书中还有关于凸凹透镜知识的叙述,有云“小人常有四镜∶一名圭,一名珠,一名砥,一名盂。圭视者大,珠视者小,砥视者正,盂视者倒”(《四镜》)。此书以一切皆化的自然观和小农平均主义理想的社会观为主轴,对道家,道教的思想多有阐发,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化书》作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收入《道藏》。从北宋陈抟开始,直到元。全真道十方丛林之规制都把《化书》作为必读的经书。

      此书的版本很多,题名《化书》分为六卷者有《正统道藏》太玄部本,《宝颜堂秘笈。广集》本,《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本,《墨海金壶。子部》本,《反约篇》本,《榕圆丛书。丙集》本,《正觉楼丛刻》本,《道藏举要》第五类本;题曰《谭子化书》,亦分六卷者有∶《道书全集》本,《二十子》本,《唐化丛书。子馀》本,《说郛》宛委山堂本;明杨慎评本,收入《合刻周秦经书十种》;杨慎评、卢之颐校本,收入《合诸名家批点诸子全书》。明《续道藏》冠帙重收,题《谭子化书》,分为一卷的还有《盐邑志林》本,《珠丛别录》本,《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诸子褒异》收录,分为三卷,明王一清注不分卷,收入《重刊道藏辑要》危集。题名《齐丘子》,收入《子汇》。明归有光辑评《谭子》本,收入《诸子汇函》。明王一清撰《化书新声》七卷,有《四经》本,其演其化,可资参考。
    作者:
    谭峭
  • 《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是东晋僧人僧肇的两篇佛教哲学论文,《神灭论》是南北朝南梁儒家学者范缜的无神论作品。这三篇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名篇,颇有代表性。

      僧肇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卒于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精于老庄及佛经,年将20即为关中名僧,后拜鸠摩罗什为师,协助译经,成为罗什的高足,他的文章得到罗什和慧远的称赞,是年青的佛学哲学家。他的佛教哲学论文《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涅槃无名论》四篇总编为《肇论》。现存《肇论》注疏有晋惠达《肇论疏》、唐元康《肇论疏》、元文才《肇论新疏》等。《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收集在当代学者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一书附录中,井有今译可参阅。

      《不真空论》讨论世界的存在问题,其主要论点是说一切人和事物都生灭无常,缘会则生,缘了则灭,所以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所谓“不真空”即是说世界不真实故空。但事物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不过是假有而已。《物不迁论》讨论世界的运动问题,它认为事物的流转变化是假象,其本质是不动的,过去的事物只存在于过去,现在的事物只存在于现在,“故曰静而非动”,“不迁”就是不动。它只肯定事物变化的间断性而否定其连续性。以上两篇是对当时佛学理论讨论的总结。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约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卒于梁武帝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范缜经历齐梁两代,在南齐时曾与竟陵王萧子良辩论因果问题,并退而写出《神灭论》。该论是在梁武帝时正式发表全文载《弘明集》,梁武帝指使曹思文等64人围攻范缤而不能屈。《神灭论》针对当时佛教神不灭而发,讨论形神关系,认为人的精神离不开形体,“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与神不是两个东西;合在一起,“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两者是质用一体的,精神依于形体,好比刀的锋利离不开刀刃一样;所以人死之后灵魂是不存在的。范缜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元论,成为形神关系学说史上的一座理论高峰。可参看任继愈《关于《神灭论》》附今译,载《汉唐佛教思想论集。附录》和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作者:
    僧肇
  • 作者:(汉)扬雄撰;(晋)范望注《太玄》,又称《太玄经》、《扬子太玄经》或《玄经》,是西汉学者扬雄的一部著作,用来阐述他的哲学体系和宇宙论。 ... 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另有玄首、玄测、玄冲、玄攡、玄错、玄莹、玄数、玄文、玄倪、玄图、玄告10篇。
    作者:
    扬雄
  •   旧本题目曰黄帝撰。案:《汉志》形法家有《宫宅地形》二十卷,则相宅之书,较招墓为古。然《隋志》有《宅吉凶论》三卷,《相宅图》八卷,《旧唐志》有《五姓宅经》二卷皆不云出黄帝,是书盖依托也。考书中称《黄帝二宅经》及淮南子、李淳风、吕才等《宅经》二十有九种,则作书之时,本不伪称黄帝,特方技之流欲神菘说,诡题黄帝作耳。其法分二十四路考寻休咎,以八势之位向乾坎艮震及辰为阳,巽离坤兑及戌为阴,阳为亥为首,巳为尾,阴以巳为首,亥为尾,而主于阴阳相得,颇有义理,文辞亦皆雅驯。《宋史。艺文志》五行类有《相宅经》一卷,疑即此书,在术数之中犹最为近古者矣。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黄帝[又名:轩辕,公孙轩辕,黄,轩辕氏,帝鸿,帝鸿氏,归藏氏,归藏,有熊氏,有熊]帝姓公孙,名轩辕。一云姓姬。始服轩冕,号轩辕氏。一云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号亦云帝轩氏。一云帝鸿氏,一云归藏氏。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亦号有熊氏。伐炎帝,杀蚩尤,以土德王,称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一。
    風水術(堪輿學)深入中國人的生活已有數千年,幾乎與中國文明同步發展。風水術實際結合了中國人的環境、天文等自然的認知,與人倫、風俗等文化涵養而形成。隨著時空的遷移,風水術雖然有變遷,但百變不離其宗,《宅經》與《葬書》便是千百年來被奉為圭臬的經典之作。

    本書納入了中國風水術的兩本聖經,採原文與白話上下對譯的方式,直接將古文譯為白話,使讀者閱讀時,不必受翻找干擾。直譯的方式,更提供讀者直接與原書對話。為了讓讀者對風水術有正確的概念,譯者特別為本書作了簡要的導讀,介紹中國風水術的起源與發展,並對《宅經》與《葬書》的思想作了簡介。
    作者:
    黄帝
  •   《天玉经》是风水理气中最重要的经典,据云杨筠松著,曾因战乱失传,至明未蒋大鸿辑录注疏,破译其中艰涩难解部分,从此之后,以玄空卦理为基础的江西风水得以影响后世千年不绝。然,随著蒋大鸿《地理辩证》发表,后来对《天玉经》连番注释者不知凡几,各人根据不同理解,各抒己见。==============================================================================
      旧本题唐杨筠松撰。考郑樵《通志。艺文略》、陈振孙《书录解题》,杨、曾二家书无《天玉经》之名。相传杨氏师弟秘之,不行於世。至宋,吴见诚遇真人,始授以此经,其子景鸾乃鸾明其义。然则是书亦至宋始出。其为筠松所撰与否,更在影响之间矣。特其流传稍远,词旨亦颇有义意,故言理气者至今宗之,其真伪可置勿论也。内传首言江东一卦,江西一卦,南北八神一卦,术者罕通其说。近时潘思榘作《天玉经笺》,许清奇作《天玉经注》,始推绎下文有父母三般卦,又有天卦江东掌上寻之语。疑所谓江东者即天卦,所谓江西者即地卦,所谓南北者即父母卦,大抵以甲丙庚壬四阳干左旋起长生者为东卦。阳数奇,故曰天卦,曰八神四一。以乙丁辛癸四阴干右旋起长生者为西卦。阴数耦,故曰地卦,曰八神四二。又以山家之坐向为南北一卦,由天地而及人,故曰父母卦。盖自神其说,故为隐奥之词,使人惝恍迷离,骤不得其指要。方技家之谲智,往往如斯,不独此书为然也。外篇专言四经五行,其以子寅辰乾丙乙为金,午申戌坤壬辛为木,卯己丑艮庚丁为水,酉亥未巽甲癸为火,又谓之元空卦。亦莫能名其所以然。旧有天谷散人注,未详其名,词意尚属明显,今并录之,以备考证焉。
    作者:
    杨筠松
  •   《月波洞中记》二卷,案《月波洞中记》见于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者一卷。称老君记于太白山月波洞,凡九篇。晁公武《读书志》亦载此书一卷,序称唐任逍遥得之于太白山月波洞石壁上,凡九篇相形术也,与《艺大略》所记并合。《宋史。艺大志》载《月波洞中龟鉴》一卷,又《月波洞中记》上卷,皆无撰人姓氏。其为一书异名,抑或两本别行,已无可考。自来术家亦罕有征引,惟《永乐大典》所载尚存。核其体例,盖犹据宋时刊本录入。并有原序一篇,称老君题在太白山鸿灵溪月波洞中七星南龛石壁间。其说与《艺文略》相符,而序中不及任逍遥之名,则亦非晁氏所见之旧矣。序末又题赤乌二十年七月二十三日。案相术自《左传》已载,而序中乃独称钟、吕二真人。钟离权主于汉代,其事已属渺茫。吕则唐之洞宾,传记凿然。何由三国时人得以预知其名姓?且赤乌纪号尽十三年,又安得有二十年?明为不学之徒依托附会,其妄殆不足与辨。特以其所论相法,视后来俗本较为精晰,当必有所传授。篇目自仙济至玉枕九章,其词亦颇古奥。责即郑樵、晁公武所言之九篇,疑原本实止于此。故诸家著录皆称一卷,九篇以下或为后人所附益,未可知也。然相传已久,今亦不复删汰。以篇页稍多,析为二卷,似便循览,且微示原本与续入之别焉。
    作者:
  •   風水術(堪輿學)深入中國人的生活已有數千年,幾乎與中國文明同步發展。風水術實際結合了中國人的環境、天文等自然的認知,與人倫、風俗等文化涵養而形成。隨著時空的遷移,風水術雖然有變遷,但百變不離其宗《葬書》便是千百年來被奉為圭臬的經典之作。  本書納入了中國風水術的聖經,採原文與白話上下對譯的方式,直接將古文譯為白話,使讀者閱讀時,不必受翻找干擾。直譯的方式,更提供讀者直接與原書對話。為了讓讀者對風水術有正確的概念,譯者特別為本書作了簡要的導讀,介紹中國風水術的起源與發展,並對《葬書》的思想作了簡介。

    ==============================================================================

      旧本题晋郭璞撰。璞有《雅注》,已著录。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职称皆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汉书。艺文志。形法家》始以宫宅地形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则其术自汉始萌,然尚未专言葬法也。《後汉书。袁安传》,载安父没,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指一处,当世为上公,安从之,故累世贵盛。是其术盛传於东汉以後。其特以是擅名者,则璞为最著。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尝著《葬书》。《唐志》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後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新喻刘则章亲受之吴氏,为之注释。今此本所分内篇、外篇、杂篇,盖犹吴氏之旧本。至注之出於刘氏与否,则不可考矣。书中词意简质,犹术士通文义者所作。必以为出自璞手,则无可徵信。或世见璞葬母暨阳,卒远永患,故以是书归之欤。其中遗体受荫之说,使後世惑於祸福,或稽留而不葬,或迁徙而不恒,巳深为通儒所辟。然如乘生气一言,其义颇精。又所云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诸条,亦多明白简当。王祎《青岩丛录》曰:择地以葬,其术本於晋郭璞。所著《葬书》二十篇,多後人增以谬妄之说。蔡元定尝去其十二而存其八。後世之为其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庙之法。始於闽中,其源甚远。至宋王伋乃大行。其为说主於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其学浙中传之,而用之者甚鲜。一曰江西之法。肇於赣人杨筠松,曾文迪及赖大有、谢子逸辈,尤精其学。其为说主於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而他拘泥在所不论。今大江以南无不遵之者。二宗之说虽不相同,然皆本於郭氏者也云云。是後世言地学者皆以璞为鼻祖。故书虽依托,终不得而废欤。据《宋志》本名《葬书》,後来术家尊其说者改名《葬经》。毛晋汲古阁刻本亦承其讹,殊为失考。今仍题旧名,以从其朔云。  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惠怀间避乱过江,宣城太守殷佑以为参军,后为王导参军,大兴初除著作佐郎,寻迁尚书郎,母忧去职,明帝初,王敦起为记室参军,以阻谋逆被斩,敦平,追赠弘农太守,有《尔雅注》五卷,音二卷,图十卷,图赞二卷,方言注十三卷,三苍注三卷,穆天子传注六卷,山海经注二十三卷,图赞二卷,水经注三卷,周易林五卷,洞林三卷,新林四卷,又九卷,卜韵一卷,楚辞注二卷,子虚上林赋注一卷,集十七卷。
    作者:
    郭璞
  • 《三命通会》分十二卷,不署撰人姓名,卷首只题育吾山人。

    据查《明史·艺文志》所列书目载有万民育《三命会通》十二卷,和《三命通会》的卷数一样,只是“通会”和“会通”有所不同。按照《星学大成》作者万民英,字育吾推测,很可能和育吾山人就是同一个人了。假若果真如此,则此书的作者,便应题为万民英了。由于书中阐述子平遗法,对于官、印、财、禄、食、伤的名义,用神的轻重,各种神煞所牵涉到的吉凶,都能采撮群言,得其精要,所以当时几乎家家备有此书,并且从此以后,研究星命的,并多把此书看成为是总汇之作。

    不过,书中也自有其不足之处,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的那样:“至其立论多取正官、正印、正财,而不知偏官、偏印、偏财亦能得力;知食神之能吐秀,而不知伤官之亦可出奇。是则其偏执之见,未为圆彻。且胎元等论,施之今日,亦多有不验。言命学者当得其大意,而变通之可矣。”

    ==============================================================================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七術數類五命書相書之屬

    臣等謹案三命通會十二巻,原本不著撰人姓名,巻首但題育吾山人著,明史藝文志有萬民育三命會通十二巻,與此本卷數相合。惟以通會作會通為稍異,今考世所傳星學大成專論五星者,為萬民英所撰,己著於録此。本專論子平亦出民英之手,藝文志蓋因育吾山人之號,誤以民英為民育。又通會二字傳寫互倒,遂有不同其實即此書也。

    自明以来二百餘年談星命者,皆以此本為總彚。於家有其書中間所載仕宦八字,往往及明季之人。蓋後来坊刻所攙入,亦己非原本之舊。特以其闡發子平之遺法,於官印財禄食傷之名義,用神之輕重、諸神煞所係之吉凶,皆能採撮羣言得其精要,故為術家所恒用。要有未可遽廢者,至其立論多取正官、正印、正財,而不知偏官、偏印、偏財。亦能得力知食神之能吐秀,而不知傷官之亦可出奇,是則其偏執之見未能圓徹,且胎元等論施,之今日亦多有不驗。

    言命學者,但當得其大意而變通之可矣。若所引珞琭子與今永樂大典中所輯完本其文迥殊,則其時秘冊僅存外間末由窺見,遂誤信依託之本固未足以為病也。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臣總校官陸費墀,乾隆四十四年九月恭校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