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古籍分类
集部
子部
史部
经部
精选古籍
西铭
声律启蒙
说苑
训蒙骈句
张子正蒙
申鉴
小儿语
朱子语类
盐铁论
鉴略妥注
论衡
作者:
王充
《论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无神论作品。作者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于和帝永元年间约公元100年前后。王充高祖有军功封侯,后来家道衰落,以农桑为业,自称出身于“孤门细族”。少时好学,青年时游学京师洛阳,师事班彪。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博览强记,遂自学成为通晓众流百家之言的大学问家。王充一生只有一个短时期做过地方下级官吏,后来归居故里,从事著述和教学,生活清贫,到老年还是“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可以说是位平民学者。《论衡》现存85篇,其中《招致》仅存篇名,共20余万言。较通行的注本有: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附刘盼遂《论衡集解》北京大学历史系编《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论衡》诸篇中,比较重要的有:《命义》、《率性》、《本性》、《物势》、《问孔》、《刺孟》、《谈天》、《说日》、《自然》、《论死》、《订鬼》、《实知》《自纪》等篇,宜加细读。
两汉之际,谶纬盛行,社会上层和民间流行各种神秘主义,社会生活充满了迷信色彩。王充写《论衡》就是为了批判神秘主义和世俗迷信,其基本态度就是“疾虚妄”。他主张气一元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分化出来的,人与物禀气而生,气散而亡,天道自然无为,没有意志和神灵,社会上流传的天人感应、灾异谴告是不存在的;人死犹如火灭,精气散归于空间,因此没有鬼魂,鬼是精神错乱引起的幻觉;圣人不能前知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一切言论要用经验和效果来判定是否真实。《论衡》还批判了神仙方术、占卜时日等迷信思想和行为,用实证和说理的方法,建立自然元气论,在中国无神论史上树起一座丰碑。《论衡》的缺点有两个:一是把人的生死寿夭和富贵贫贱归为禀气强弱厚薄,陷于命定论,二是在注重经验的同时比较忽视理论思维,所以对鬼神之说的批判就不能彻底。 王充因《论衡》一书而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影响到后来范缜的《神灭论》和清代熊伯龙的《无何集》及其他人。章太炎评论他说:“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今亦鲜有能逮者。”重点读《谈天》、《自然》、《实知》篇。
相关资料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两汉之际,谶纬盛行,社会上层和民间流行各种神秘主义,社会生活充满了迷信色彩。王充写《论衡》就是为了批判神秘主义和世俗迷信,其基本态度就是“疾虚妄”。他主张气一元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分化出来的,人与物禀气而生,气散而亡,天道自然无为,没有意志和神灵,社会上流传的天人感应、灾异谴告是不存在的;人死犹如火灭,精气散归于空间,因此没有鬼魂,鬼是精神错乱引起的幻觉;圣人不能前知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一切言论要用经验和效果来判定是否真实。《论衡》还批判了神仙方术、占卜时日等迷信思想和行为,用实证和说理的方法,建立自然元气论,在中国无神论史上树起一座丰碑。《论衡》的缺点有两个:一是把人的生死寿夭和富贵贫贱归为禀气强弱厚薄,陷于命定论,二是在注重经验的同时比较忽视理论思维,所以对鬼神之说的批判就不能彻底。 王充因《论衡》一书而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影响到后来范缜的《神灭论》和清代熊伯龙的《无何集》及其他人。章太炎评论他说:“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今亦鲜有能逮者。”重点读《谈天》、《自然》、《实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