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古籍
集部
  • 【牛郎】 神话人物,由牵牛星座衍化而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说牵牛与织女是对夫妻,却因河汉的阻隔,“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荆楚岁时记》说民间传说牛郎与织女每年七月七夕相会一次。《续齐谐记》有:“七月七日,织女渡银河,诸仙悉还宫”,“织女暂诣牵牛”。汉时,已有七夕相会,喜鹊搭桥之说。宋元南戏有《渡天河织女会牛郎》,明代有朱名世《牛郎织女传》小说四卷。清代花部地方戏剧目中,有《天河配》、《牛郎织女》,都说牛郎是凡间一农夫,为商人张有才之弟。因张贪财,与弟牛郎分家时,只分给牛郎一头老牛。此牛原为天上金牛星下凡,教牛郎前往天河(即银河)窃取天孙织女衣裳。

    现为明代有朱名世《牛郎织女传》小说四卷十二回。
    作者:
    朱名世
  • 韩湘子全传(又名《韩湘子十二度韩昌黎全传》、《韩昌黎全传》、《韩湘子得道》、《韩湘子》)卷 首 有 序, 署“ 天 启 癸 亥 季 夏 朔 日 烟 霞 外 史 题 于 泰 和 堂”。 第 一 回 题“ 新 镌 批 评 出 相 韩 湘 子”, 署“ 钱 塘 雉 衡 山 人 编 次,雉衡山人,即杨尔曾。 武 林 泰 和 仙 客 评 阅”。 每 回 之 末 均 有 评 语 一 段, 评 者 为“ 武 林 泰 和 仙 客”, 从 字 迹 可 知 此 人 即 序 言 作 者 烟 霞 外 史。 有 关 韩 湘 子 故 事, 早 见 于 唐 代 段 成 式《 酉 阳 杂 俎》 前 集 卷 19, 有 韩 湘 子 能 使 牡 丹 花 变 色 的 故 事。 宋 代 刘 斧 《 青 琐 高 议》 前 集 卷 9 也 有 较 详 细 的 故 事,《 太 平 广 记》 有 关 韩 湘 子 故 事 共 5 条, 小 说 即 根 据 历 代 传 说 敷 衍 而 成。 此 书 影 印 的 是 明 天 启 三 年 (1623) 金 陵 九 如 堂 刊 本。 原 本 第 18 回 未 缺 一 面, 据 人 文 聚 本 辑 补 于 后。 武 林 文 人 聚 刊 本 乃 另 一 刊 本。 后 世 翻 刻 本 较 多, 或 题《韩 湘 子 十 二 度 韩 昌 黎 全 传》, 或 题《 韩 湘 子 得 道》。 与 天 一 出 版 社 《明 清 古 本 小 说 丛 刊》 和 中 华 书 局 出 版《 古 本 小 说 丛 刊》 的 本 子 同 出 一 源。故事内容叙述韩湘子成仙并度化韩愈飞升的故事。
    作者:
    杨尔曾
  • 《小五义》、《续小五义》与《三仪五义》总称《忠烈侠义传》,是中国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续小五义》故事情节上接《三侠五义》(又名《七侠五义》和《小五义》,接叙众英雄大破铜网阵,襄阳王潜逃,诸侠仍在江湖间诛锄盗贼,打太岁坊,破桃花寨,盗鱼肠剑,擒白菊花……最后拿获襄阳王,皇帝论功,众侠义皆受封赏,于是全书结束。在艺术成就上,《续小五义》和《小五义》一样,比《三侠五义》要略为逊色一些,但其风格则基本一致。首先是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富于变化,很能引起读者的悬念。其次,语言口语化、大众化,运动不少方言土语,叙事写人恰到好处,鲁迅曾评价说:“《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
    作者:
  • 《山海经》自古号称奇书,自战国至汉初成书至今,公认是一部奇书。书中所记神灵四百五十多个,个个奇形怪状,神通广大。记载了约四十多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百多个历史人物,它是现存的保存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堪称中国上古神话的宝库。全书十八卷,分《山经》、《海经》两大类,约三万一千字。内容涉及很广的范围,包含了地理、历史、植物、动物、矿物、医药、鬼神、祭祀、氏族部落诸方面的内容。它的作者原题为夏禹、伯益,实际上并不是一人一时所作,而是多位无名氏的集体创作。成书年代约在四千年前,写定于距今两千至两千五百年间。

    《山海经》文字简约,索解困难,内容散漫,不成系统,如碎金散玉一般,如果能加以破解,将会对中国上古历史研究有极大意义。

    当代学者马昌仪先生为恢复《山海经》的真面目,给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一部见之于古代珍本,有观赏、收藏和学术研究价值的真正的《山海经》图集,历数年苦功,搜集了10种明清古本《山海经》,找到了2000多幅图,又从中精选出1000幅,予以梳理、考辨、研究、解说,成就了这部《古本山海经图说》
    作者:
  • 观音菩萨传奇

    版本:
    四十回。

    作者:
    不题撰人。据明朝朱鼎臣《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清末曼陀罗室主人《观音菩萨传奇》等书改编而成。

    内容:
    叙述观音身世、刻苦修行与济世救人的故事。
    作者:
    曼陀罗室主人
  • 《小五义》是,全称《忠烈小五义传》,又称《续忠烈侠义传》。作为侠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深受民众的喜爱,流传极为广泛。

    据清代文光楼主人《小五义序》说,《三侠五义》及其续书都是“石玉昆原稿”。石玉昆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说唱艺人。一般认为,文光楼主人的说法难以成立,不足征信。从作品的具体内容看,《小五义》与《三侠五义》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小五义》说唱的痕迹更为明显,而文字上的粗率也更突出。《小五义》很可能是从说唱本改编过来,成于众人之手,而未经细致的润饰。

    《小五义》的中心人物已由《三侠五义》中的包公转为包公门生颜查散,而重要的侠义人物,除了前辈“七侠五义”之外,增加了几个晚辈义士,即钻天鼠卢方之子粉面子都卢珍、彻地鼠韩彰义子霹雳鬼韩天锦、穿山鼠徐庆之子山西雁徐良、锦毛鼠白玉堂之侄小专诸白芸生,这四个小义士加上《三侠五义》中原有的人物小义士艾虎,便是“小五义”。《小五义》并不是紧接着《三侠五义》的结尾续写的,它实际上是从《三侠五义》一百回后开始写起,部分内容与前书重出。小说以襄阳王赵珏图谋叛乱为线索,历叙颜查散奉旨巡按襄阳,大印被盗;白玉堂坠铜网而死;众侠义云集襄阳,蒋平找回大印;智化用计,里应外合,收降襄阳王党羽钟雄;破铜网时,颜查散被沈中元劫持,众义士分头寻找,沿路行侠仗义;“小五义”不期而遇,结拜为兄弟;继而沈中元归附颜查散;众义士参悟阵图,分工破阵,不幸误落铜网。故事至此戛然而止,留下无尽悬念,待《续小五义》叙说。

    《小五义》中,中心人物颜查散的作用被淡化,公案故事也所剩无几,侠义群雄成为书中的实际主角,侠义故事更加光灿耀目。虽然这侠义之中包含了更多替天行道、为王前驱的意思,却也不乏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成分。这些侠义英雄轮番出场,个性各异,形象鲜明,尤其是小义士们充满活力,洋溢出清新的青春气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说继承了民间说唱艺术的优良传统,语言浅近亲切,叙事生动传神,人物对话口吻毕肖,如见其人。可惜作品成于众人之手,水平不齐,优劣互见,又不像《三侠五义》经过文人修饰,故难免有粗糙荒率之处。《小五义》流传下来的版本极其繁多。现存最早的本子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北京文光楼刊本。这次整理校点,即以文光楼本为主,参酌早期的广百宋斋本,校以后出的申报馆排印本。原书文字错讹不少,校点时对明显差错径予纠正,对专有名词前后矛盾者试作统一,但对通假字、合用的俗字则尽量保存原貌。
    作者:
  • 济公活佛故事,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是小说原本文字粗糙,故事重复,叙述拖沓,史地差错俯拾皆是,还有许多宣传因果报应的封建糟粕,可以说是清末说部中水平最低的一部小说。现经通俗小说家吴越进行彻底的改写,润饰文字,删除冗章,修正错误,去除糟粕,突出除暴安良这一积极主题,成为一部文字规范、内容健康、故事有趣、老幼皆宜的新版通俗小说。

    南宋高宗年间,浙江天台县李茂春的妻子王氏生一个儿子,本是紫金罗汉转世,天台山国清寺性空长老为他取名修元。李修元十八岁上,父母相继去世,就到临安灵隐寺出家,拜远瞎堂长老为师,法名道济。

    道济常常在坐禅的时候睡着,跌下禅床,又不戒酒肉,还喜欢口唱山歌到处瞎逛,屡次遭到监寺僧的责打,并要把他赶出山门。长老说:“禅门广大,难道容不下一个疯癫和尚?”从此大家都叫他“道济疯癫”,日久简称“济癫”。癫与颠通,所以也作济颠。

    长老圆寂,把衣钵传给道济。寺中众和尚趁机把长老的金银财物抢夺一空,道济一无所得,也不以为意,依旧四处浪荡,并云游到台州。一年后回到临安,灵隐寺已经有了新的主持,从此浪迹西湖,结交官宦人家,喝酒吃肉,一次酒醉被人送进妓院,与妓女同宿。当朝的陈太尉送他绫子官绢做僧衣,他却送给了叫花子。灵隐寺新主持听说他在外面喝酒吃肉又逛妓院,要惩治他,得知他是个疯癫,就叫他当“盐菜化主”,也就是出外化缘。济癫就去投净慈寺的德辉长老,长老任用他做“书记僧”。济癫很是感激,许诺三天之内募化三千贯钱,修缮福山寿海藏经殿。

    济癫到陈太尉家募化,陈太尉不答应,济癫把化缘簿子丢在陈太尉家。当夜太后梦见一个罗汉来化缘,答应捐钱三千贯。第二天召见陈太尉,太尉说起济癫化缘的事情,太后就捐了三千贯脂粉钱。太后亲自到净慈寺降香,见到济癫,正是梦中的罗汉。

    后来济癫又为净慈寺化来新笋五担,让大小和尚们都尝尝鲜。为此惹恼了灵隐寺的主持,设下一计:请赵太守到净慈寺去砍松树,以此陷害济癫。不料赵太守到了净慈寺,反而对济癫十分钦敬。净慈寺遭火灾,监寺僧被囚禁,济公托毛太尉救出,又写书信给蒲州报本寺松长老来净慈寺当主持,并写了重修净慈寺的募化榜文,连皇上都捐了三万贯钱。济癫又运神通,在四川砍伐大木,通过水路运到钱塘江边,却从净慈寺殿前的醒心井中一根根拽出。仅两年,就修复了净慈寺。此外,又不避嫌疑,赤身裸体为张氏女治病。种种事迹,流传四方,人人都称他为活佛。圆寂后,朝野达官贵人都到净慈寺烧香。

    从故事看,《醉菩提全传》已经相当完整了。所以这一版本不但流传得比较广,翻刻的同名或不同名版本也比较多。能见到的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金阁古讲堂刻本(天津图书馆藏),宝仁堂刻本,改名《新镌济颠大师玩世奇迹》(大连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文堂刻本《醉菩提全传》四卷二十回,署“天花藏主人编次”(伦敦英国博物院藏),文聚堂刻本四卷(北京图书馆藏),同文堂刻本(北京图书馆藏);同治十年(1871)务本堂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光绪四年(1878)京都聚珍堂木活字排印本,改名《济公传》(天津图书馆藏);光绪六年(1880)北京老二酉堂重刻本,改名《济公全传》,题“西湖墨浪子偶拈”(北京图书馆藏,又:日本《舶载书目》中录有此书目,题“西湖墨浪子偶拈”,由天花藏主人作序,估计当是同一种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金陵城北科巷荫余善堂重刻本,书名《醉菩提》,副题《绘图度世金绳》,有图三
    十页 (北京图书馆藏)。与此书内容相同的,还有大连图书馆藏宝仁堂刻《新镌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二十回,不分卷,署“天花藏主人编次”,卷首有桃花庵主人序 (桃花庵主人,姓名不详,仅知其字为“醒斋”,居苏州桃花坞),光绪二十年(1894)石印本,改名《皆大欢喜》等。

    此外,还有西湖墨浪子《西湖佳话》中的《南屏醉迹》,与《醉菩提全传》仅是文字繁简不同,内容无多大差别,当是一种简写本或初稿本。另一种《醉菩提全传》,题张大复作,当是根据《醉菩提全传》敷演而成的,时间则在道光之后。
    作者:
  • 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又名《观音得道》、《大香山》、《观音出身南游记》、《南海观音全传》、《观音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香山修行》)

    版本:
    明焕文堂刊本。四卷二十五回。

    作者:
    题“南州西大午辰走人订着”,“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朱鼎臣,明万历间人,着有《唐三藏西游释厄传》。

    内容:
    前半部叙述观音坚心修道,矢志不移的故事;后半部叙述观音及善才、龙女收伏青狮白象的故事。文字简略粗疏,但在民间颇有影响。
    作者:
    朱鼎臣
  • 《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长篇侠义公案小说。清代无名氏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的《龙图公案》及其笔录本《龙图耳录》编写而成,全书120回。清人俞樾(1821-1907)加以增删修订,改写成《七侠五义》。

    小说叙写宋朝包拯在侠客、义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除暴安良的故事。书中塑造了一位铁面无私、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曲折地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其中包公平冤狱、“铡宠昱”、“除藩王”等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书中穿插了大量侠客活动,既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行为,也表现出他们忠心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

    《三侠五义》情节纷繁曲折而又条理清晰,语言通俗,保留了宋元以来说书艺术的生动活泼、直截明快的特色,对以后的公案小说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后来《小五义》、《续小五义》、《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等续书的纷纷涌现,都是受它直接影响的结果。宋仁宗年间,河南陈州旱情严重,包拯奉皇命到陈州放粮赈灾。陈州恶霸庞煜仗着自己是皇亲国舅,竟派人刺杀包大人。南侠展昭、锦毛鼠白玉堂、老隐士晏子陀等人暗中保护、帮助包大人,使包大人得以刀铡国舅,除暴安良。随后,包大人又查清了多年前的皇宫冤案“狸猫换太子”之事,使仁宗与李娘娘母子二人得以团聚。
    作者:
    石玉昆
  • 此 书 有 记 狎 鸥 子 序。 从〈序〉中, 可 知 剑 痴 系 上 海 人, 此 书 当 完 成 于 光 绪 辛 丑 (1901) 年。 光 绪 辛 丑 年 八 月 仿 聚 珍 版 小 型 本, 原 周 贻 白 藏。 据 本 书 出 版 说 明 知 原 书 系 由 笑 林 报 馆 校 印。 题 作《 绣 像 仙 侠 五 花 剑》, 有 序, 绣 像 18 幅。 此 本 据 以 整 理 排 印, 又, 此 书 又 名《 绣 像 飞 仙 剑 侠 奇 缘》,4 卷 20 回。石 印 本, 一 册, 为 复 旦 大 学 图 书 馆 藏。 据《 中 国 通 俗 小 说 总 目 提 要》、孙 楷 第《中 国 通 俗 小 说 书 目》载 录, 《仙 侠 五 花 剑》4 卷 40 回, 有 光 绪 26 年 (1900) 年 惜 花 吟 主 自 叙, 宣 统 庚 戊 (1910) 文 元 书 庄 石 印 本。 此 书 继《 七 子 十 三 生》 初 集 而 作, 内 容 与 之 大 异, 且 未 完 篇。《 仙 侠 五 花 剑》 以 南 宋 秦 桧 擅 权 为 背 景, 述 仙 侠 公 孙 大 娘 等 下 凡 除 奸 消 暴 事。 公 孙 大 娘 炼 就 五 花 宝 剑 授 与 各 仙 侠,每 人 一 口, 下 凡 收 徒。 可 是, 剑 侠 空 空 儿 误 授 徒 弟 燕 子 飞, 燕 子 飞 因 持 有 五 花 剑 的 第 一 把, 难 以 擒 获。 最 后 公 孙 大 娘 亲 自 下 凡, 十 仙 共 诛 燕 子 飞, 之 后 诸 侠 遂 云 游 回 海, 风 消 云 散。

    据 周 华 斌 说,“作 者 有 感 于 清 末 社 会 的 动 荡 不 安, 遂 以〈神 仙〉、〈任 侠〉两 传 合 成 儿 女 英 雄,一 抒 郁 闷 之 气( 狎 鸥 子 序)。 作 品 情 节 生 动, 结 构 严 谨, 文 字 流 畅, 可 读 性 较 强, 但 思 想 内 容 未 脱 离 忠 孝 节 义 的 封 建 伦 理, 寄 希 望 于 虚 幻 的 仙 侠 来 维 护 封 建 秩 序。”
    作者:
    海上剑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