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古籍
集部
  • 《禅真后史》较早的刻本有明崇祯年间峥霄馆刊本、钱塘金衙梓行本。清初又有覆明刻本,后又有同治年间重刻等多种版本。其中有60回本,有53回本,有目录为53回而正文为60回本。53回本是删略原60回本中第49回至55回而成者。此本是以明刊60回本为依据,参考北京图书馆藏本。删节涉及僧尼淫邪丑行的情节。小说接《禅真逸史》,写云薛举在卢溪州托生为瞿琰,被林澹然转世而成的老僧上门化缘后带走,授以各种本领以便护国救民。后因立功而被封为东部司理,继续仗义行侠,救民疾苦。后吞服老僧所赐的四粒金丸,乃大彻大悟,白日飞升而去。

    全称《新镌批评出像通俗演义禅真后史》,题“清溪道人编次”、“冲和居士评校”。清溪道人即明末方汝浩(详本《古本小说集成》《禅真逸史》之提要),冲和居士无考。卷首有崇祯己巳(二年,1629)翠娱阁主人(杭州陆云龙)序文及〈禅真后史源流〉一文。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此书有明峥霄馆刊本,藏日本日光山慈眼堂。另有明末“钱塘金衙梓”本,藏北京、上海、辽宁、浙江等地图书馆。此外,尚有清末删节本,删去原书第49至55回。

    《禅真后史》是《禅真逸史》的续书。《后史》写唐贞末年,上帝为扫除人间暴乱,殄灭妖氛,令已成仙的薛举下凡,降生为人,名瞿琰。瞿琰经仙僧指点,通五经,精武艺。年长后诛异僧、服生番、剿邪魔、败权奸、灭毒疫、赈饥荒、除孽鳄,利物济世,屡立奇勋,历任司理、侍中、大理寺少卿、兵部左侍郎。后随仙僧林澹然修炼,驾云升天。《禅真后史》与《禅真逸史》二书在叙事时间上有联系,部分人物先后承接。但其主要的联系还是在于思想内容方面。清代翻刻的53回本虽为洁本,便于流传,但它将原本中体现“禅真”精神的色戒,以及对封建社会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形象性批判全部删除,有损作者原意。
    作者:
    清溪道人
  • 十六卷,不分回目,有清代刊本。书署“笠翁先生原本”、“铁华山人重辑”。近代有人考证,笠翁先生即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至于铁华山人的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皆无可考。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人,生在江苏如皋,中年流寓各地,晚年终老杭州。他一生著述甚丰,尤以戏曲、小说创作著称,有《无声戏》、《十二楼》等作品传世。本书虽是一部才子佳人小说,但褒扬忠良和正义,斥责奸佞和邪恶的主题贯穿其中,使作品在爱情故事之外,又包含了一定的社会政治内容。同时,书中的故事情节变幻奇异,小说结构精巧细密,文字亦通俗流畅,在艺术上别具特色。
    作者:
    笠翁先生
  • 《绿野仙踪》是清李百川耗9年心血写成,说的是明喜靖年间冷于冰访道成仙除妖降魔的故事,书中内容曲折地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严嵩父子贪赃枉法的行径, 还通过大家公子温如玉和妓女金钟儿,周琏和齐惠娘的故事,揭露其芒淫无耻的生活和卑污 的社会风俗。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流畅,表现手法,绘人状物无不精妙,是清代长篇小说中较有影响的作品 ,受历代名家称赞,如‘温如玉嫖妓’、‘周琏偷情’两段被郑振锋先生赞为‘古代描写妓院生活最杰出者’。但因其‘为鬼神、诲淫’之作,屡遭查禁,其性描写刻意模仿《金瓶梅 》,某些词句,如‘亲达达,我实在受不得了’还一模一样。原本现中国大陆仅存一套

    书叙明嘉靖年间直隶人氏冷于冰,聪慧绝伦,本为仕途之才。然际遇多变,尝世态冷暖,彻悟人生,决意弃家访道。冷于冰云游四方,至杭州天竺寺得火龙真人指点,苦练神功,能降妖除魔。后一路行善,救助连城璧、朱文炜等人。时泰安世家子弟温如玉,吃喝嫖赌,不务正业。冷于冰劝其悔悟,不从。后家道中落,挪借银两以求发财。途中为友所欺,银两无归。如玉回乡,母亡妻死,穷困潦倒。其友苗秃,心术不正,使妓女金钟儿诱如玉。如玉不可自拔,欲使金钟儿从良,将其私房及自己积蓄交仆人收藏。未料仆人监守自盗。金钟为鸨母逼死,如玉人财两空,幡然悔悟,冷于冰收之为徒,至琼崖洞修行。冷于冰沿途收猿不邪、连城璧、金不换、锦屏、翠黛为徒,除暴安良,扬善去恶。时江西乡绅周通之子周琏风流成性,娶妻纳妾。妻妾争风吃醋,相互谋害。妾借刀杀妻,遂房中闹鬼。周琏为怪风摄走,与鱼妖成亲,形容枯槁,性命危殆。冷于冰遣猿不邪前来,灭鱼妖,救周琏。后琏改过思正,为官一方,积德行善。冷于冰携六徒炼丹,冷于冰 朝见玉帝,得封普惠真人,诸徒经多方磨练、教诲,亦得正果。

    手抄古本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流传中一种特别的现象,由于古代印刷技术和统治者(禁书令) 种种限制,使一些文学作品不得不以手抄形式流传,也就注定了这些作品极其稀少,现在能 够见到的数量有限,而能阅读或欣赏到这些手抄真本,更是广大读者梦寐以求的。这部《绿 野仙踪》由清代浙江海盐县人黄运亨抄写,《人物传四·文苑》称其‘任永康教瑜。读书目 数行下,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无不考究。启迪后学,谆谆不倦。著有《麟趾堂集》’。纵观 全书洋洋70万言,全系毛笔工楷书成,2000余页,无一字错漏,无一涂抹;细观其字体端秀 遒劲,运笔流畅,字字均有力透纸背之功,给人赏心惊目之感.
    作者:
    李百川
  • 《禅真逸史》,全称《新镌批评出像通俗奇侠禅真逸史》,八卷四十回。明末方汝浩编著。据该书刊行人夏履先书前所撰《凡例》,知道早在元代就存有一个“意晦词古,不入里耳”的内府旧本,今本乃是在原作基础上,“刊落陈诠,独标新异”,并使之“描写精工,形容婉切”,面铺演成四十回的规模。所以,它是明代旧小说加工风气下的一个改编增补本。旧本作者已不能详考,改编者方汝浩亦鲜为人知,现仅知道,他号清溪道人,也称清心道人,还写过一部以酒色财气为神魔的《扫魅敦伦东度记》。其乡贯说法不一。孙楷第先生据日本日光晃山慈眼堂藏明本“囗水方汝浩清溪道人”题识,谓为洛阳人。戴不凡疑“囗水”系“囗水”之误,且交友中有“古吴”爽阁主人,评阅人有“西湖渔叟”,疑其为浙江人。谭正璧以洛阳为其原籍,杭州为居所,也成一说。

    这部小说的情节十分曲折,它描述的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将军林时茂禀性忠直,因事与丞相高欢之子高澄结仇,他深恐高澄日后报复,就削发为僧,改名澹然,逃奔梁国。路上为民除害,以武艺高强、材德兼备,被荐为建康宝刹妙相寺副住持。正住持钟守净贪鄙好色,不守清规,澹然好言相劝,反结怨怀恨,并以谗言说动武帝,欲加迫害。澹然得报,连夜潜出,历尽艰辛,死里逃生,重返东魏。在张家庄,澹然因除妖得到仙人所授三卷天书,从此定居研习,修真授徒,拯世济民。这是前二十回以林澹然为中心人物的一条情节主线。后二十回,人物与情节都有变化,林澹然已退居幕后,他的三个门徒杜伏威、薛举、张善相走到台前,情节转而叙述他们的家世以及成长、结义的过程,以浓笔重墨描述北齐时代,四海滔滔,他们竟联络各路英雄,高举义旗,替天行道,劫富济贫,攻城夺府,于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不久受段韶招降,列士封王,镇守西蜀。至隋末,复归降李世民。唐初,澹然圆寂,杜、薛、张经仙人点化,大梦顿觉,遂弃位学道,云游方外。唐高祖各敕赠灵圣大禅师及普化真人、普利真人、普济真人封号,一释三真,均成正果。故事翻腾变化,条分缕析,至最后方豁然开朗,点明题意。

    全书的整体构架是一个佛教故事,它先写澹然的德行,意在强调佛家的精神修炼,其后专叙杜伏威诸人之事,也是借以展示澹然的事业和高风。“迹种种异,道种种同”,故最后指迷说教,皈于佛道。这样张扬佛教,是与南北朝时代南梁、北魏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大力发展相适应的。南北朝时期又是儒、释、道三教大论辩的年代,经过激烈的论争,结果是互相汲取,在某些方面融合起来。所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或为释氏高人,或为释氏门徒,他们都得到仙家的传示,崇尚神仙符箓,并学了道家观星望气、补阳炼阴、驱神役鬼一套法术,俨然是一批道者。不宁唯是,在这些释道高人的内心深处,又满是纲常名教的思想,诛奸锄妖、辅佐明主、留名青史的雄心,不得意时,也是高山流水、长啸狂歌的志趣,全是儒家者流的行藏。可见,释而道,道而儒,三教合流,三教互补,正是这部小说总体思想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我国古代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演变的真实面貌。我国古代小说中,没有哪一部作品如此鲜明地打上这种宗教思想密切交融的印记,这就为它在思想文化史和小说史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这部小说积极的思想意义在于:它通过对梁、魏社会现实的描写,表现了庸君媚臣礼佛参禅,造成了奸佞得势,英雄斥逐,朝政废弛,烟尘四起的恶果。以侯景之乱为结局,作品写出了国家沦亡、生民涂炭的不幸,对梁武帝一心追求极乐世界,最终幽居宫禁、饿死台城的下场作了辛辣的讽刺,并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干戈四境尚谈经,国破家亡佛不灵”的历史教训。小说以钟守净为反面典型,揭露了上层僧侣贪财好色、伤风败俗的丑行,暴露了他们口诵弥陀、心藏荆棘的阴险嘴脸,使人们看到被梁武帝定为国教的佛教教会势力的黑暗面。作品还通过对萧梁、东魏、北齐诸国社会矛盾的描写,使人们看到大江南北,到处都有害民的官府。盘剥百姓的豪绅。举朝上下有牛进、周乾、桑皮筋、吴恢、蒋太守、汤思忠、甄雍一类贪官污吏为非作歹、残害无辜,才促发了薛志义、缪一麟、杜伏威等英雄揭竿而起。作者多处赞扬了他们的绿林高义,肯定了这些起义英雄剪戮豪强、济困怜贫、替天行道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因而继承了古典小说民主性思想的光彩。

    历史在这里只是现实的镜子。作者的用意不是驻足过去,而是指向现实。我们很容易发现,小说的内容是相当明代化的。例如,梁武帝拿问犯人,使唤的竟是明代的特务机关锦衣卫;处人的极刑是跟明代酷刑相一致的剥皮揎草;唱的丽词艳曲,大多是明代特有的民歌俗曲。这种历史失真现象,也表现出《禅真逸史》与明代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作品揭露的上述矛盾,正是明代中后期昏君庸主崇释好道,宠用奸佞,朝政腐败,以至外族入侵、危机四起的现实矛盾的反映。《凡例》所谓“欲期警世”者在此,徐良辅序所谓“其间挽回主张,寓有微意”者亦在此。从这种现实性出发,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明代政治的、宗教的、民俗的、艺术的诸种生活的情状。其间“圣主贤臣、庸君媚子,义夫节妇、恶棍淫娼,清廉(女幸)直、贪鄙奸邪,盖世英雄、么么小丑,真机将略、诈力阴谋,释道儒风、幽期密约,以至世运转移,人情翻覆,天文地理之征符,牛鬼蛇神之变幻,靡不毕具”。这种驳杂斑斓的色调,有助于我们对明代的社会实际生活有更具体、广泛的认识。

    应该指出,《禅真逸史》也充塞着不少思想糟粕。它有儒家的忠君思想,纲常名教的教条,顺天知命的天命论观点,也有释、道两家根深蒂固的虚无主义、无为主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等教义,和发源于宗教迷信的神仙法术,真是处处可见,无孔不入,使小说笼罩了一层宗教性的迷雾。不仅如此,作者从儒家的天命观和纲常伦理观念出发,在主要人物身上,鼓吹急流勇退、顺天安命的妥协精神;从道、释二家清心寡欲、委弃红尘的教义出发,安排了修真慕道、飞升霞举的归宿。这样,作品所描述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就被弓;上一条投降的道路,并以失败而告终。作者对投降主义的沤歌与提倡,集中暴露了作者政治思想的阶级属性。总之,由于《禅真逸史》在思想上把儒、释、道主教合为一体,这就必然给作品带来它们固有的消极思想。

    《禅真逸史》出现于明代末期,这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都已相继问世,传统的历史小说、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人情小说的艺术成就,都得到高度的发展。在一个个艺术高峰面前,作者既缺乏才力,又缺乏胆识,不能另辟蹊径,而是力图把传统小说的不同内容和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兼收并取,渗透综合。所以,从作品反映的南北朝历史背景,从这一百余年发生的历史、社会事件和一系列真实的历史人物来看,自始至终都有浓厚的历史气氛,叙事方式也接近于讲史。它对《三国演义》的一些模仿,也留下了历史小说的印记。与此同时,它又受到《水浒传》的强烈影响,不仅书中那些锄奸去恶、替天行道的英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都好似梁山上的好汉;就是其中的情节语言,也经常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表现出着意师承《水浒》的痕迹。此外,它还注目于市井小民,帮闲蔑片,加强社会风俗画的色彩,大有《金瓶梅》的笔法;旁门左道、神仙幻术的穿插,又是《封神演义》、《西游记》一类神魔小说的手段。可见作者虽有博采众长之功,却无艺术独创之力。这样一部综合体的小说,就成为我国话本小说不同源流汇集后的产物。虽然如此,这部小说仍有不可抹煞的优点,如气格宏大,情节动人,针线密缝,血脉流贯,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畅达传神,这些都非三流小说所能望其项背。

    作品中所写的人物,如东魏的高欢、高澄、侯景、丁和,梁的萧正德、谢举、傅岐、朱异、张绾,齐的和士开、穆提婆、段韶、韩长鸾、张雕,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们的行事与性格也大致有凭有据,不曾随意杜撰。这有利于创作一个历史感的氛围,表现出历史小说的特质。但作者一进入主要人物的创作,便换了一副笔墨。书中前半部所着力刻画的林澹然、钟守净,便是虚构的角色。六朝僧传中既没有澹然这样的高僧,史中也无武帝临幸的妙相宝寺。作者以灵动的文字,描摹结撰,而神态毕肖,颇见工力。后半部写的杜、薛、张三人,则在半虚半实之间。说它实,是因为他们确实起过兵,打过仗,拥兵称王,威震一时,曾使朝廷大伤脑筋。但是,他们是隋末分别在江淮、陇右、许州兴起的几支武装力量,彼此从未联合,根本不是“三结义”式大聚义。他们的身分相距很远,杜伏威贫困出身,张善相做过下层小吏,薛举一开始就是地方豪右,缺乏结义合作的基础。他们起事的时候,北齐早已灭亡,段韶已经去世,对他们进行军事镇压的主要是隋炀帝和李世民,小说写他们同受齐主、段韶招抚完全不实。况且,北齐时代,疆域窄小,西部边界不过山西、河南,西秦、巴蜀属北周地盘,齐主何能封西川的楚州、沪州、信州作三大王的封地?他们的结局都很惨,杜伏威在武德七年暴卒,大约是被毒死的。张善相归降以后,守伊州,为王世充所困。张数次求援,唐高祖故不发兵,以至城陷被杀。薛举于武德元年病死军中,可称善终,但其于投降世民后,被腰斩于长安,全家不得免。他们的下场,一点也不像小说所写的那么美妙。这种种矛盾,表现出小说与历史的显著区别。

    《禅真逸史》存世版本不少。现知主要有日本日光晃山慈眼堂所藏古杭爽阁主人刻本,马廉旧藏自下翼圣斋本,二本各有插图二十叶。还有无图而增唐太史令傅奕序本。这三种大致为明刻本。清初和清代中叶,有爽阁藏版复刻本和翼圣斋本复刻本,还有文新堂本、据本衙藏板梓行的中小型本、明新堂本。清末有改题《妙相寺全传》和《大梁野史》的石印本,近世有张静庐点校本。我们这次整理则以清初“本衙爽阁主人”复刻本为底本,参照乾隆复刻精批本、本衙梓行的中型本和张氏点校本,择善而从。书中除图像、圈点、集评及个别文字作了删节,史实失误处作了更正外,不作改动,力求保持原貌。失检之处自不能免,尚望读者指正。
    作者:
    清溪道人
  • 太平天国失败后,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其实他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她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东南卧着一只虎,她睡觉也不安心。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岂能轻易让给马新贻。马新贻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了然一身来到江宁,如入龙潭虎穴。马新贻被刺,朝廷心中明白,为了不致激起兵变,动摇清王朝的统治,赶紧调曾国藩回莅江宁坐镇。从此,两江总督宝座长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问津。 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来,他们比土匪还要凶残,明目张胆地肆疾抢掠。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后,几万湘军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将领。这些人并不回乡务农,而是到处游荡掳掠。有些人参加了哥老会,有些人本来就是哥老会成员。湘军裁撤扩大了黑势力,散兵游勇又与黑势力结合,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马新贻在惩治散兵游勇时非常严厉,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称的袁保庆为营务处总管,抓到为害百姓、有非法行为的散兵游勇即就地正法。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

    那个曾给孙衣言透过口风的颜士璋颇有心计,他写了一本《南行日记》,记述了赴宁的全部过程。据他的曾孙颜牧皋说,日记中写道:“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

    张汶详刺杀马新贻,在警卫森严的督署重地一扑而中。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而且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竟然寓其讥讽,乔松年也来凑热闹,写了一首歪诗作证,湘军将领给张汶详立碑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从案件的实施,到舆论的有力配合,以及对审案的精心策划和对结案的精明设计,都说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作者:
    平江不肖生
  •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以妓女为主要人物的长篇小说,书中描写韦痴珠、刘秋痕和韩荷生、杜采秋这两对才子与妓女的故事,叙述他们空达升沉的不同遭遇。韦、韩角逐官场,流连妓院。韦风流文采,名倾一时,而怀才不遇,终身潦倒;秋痕也因不得嫁韦,以身殉情。韩则飞黄腾达,累迁官至封侯;采秋终于归韩,亦得一品夫人封号。全书布局巧妙,行文缠绵,文笔细腻、哀艳姜婉。其中刘秋痕,虽堕娼门,但不甘沉沦,以死殉情,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少见的一处身遭侮辱损害而奋力抗争搏斗的光彩照人的妓女形象。作者通过这一穷一达两对人物追求。其中关于韦、刘二人的描写,凄婉动人,颇具艺术感染力。

    《花月痕》出现在《红楼梦》一个世纪之后,流行于清末狭邪小说及鸳鸯蝴蝶派小说浪潮之前,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到狭邪小说的过渡环节。
    作者:
    魏秀仁
  • 北游记(又名《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全传》、《北游玄帝出身传》)题“三台山人仰止余象斗编”、“建邑书林余氏双峰堂梓”。版本:道光十(1830)年《四游记》合传本。四卷廿四则。全书不分章回次第。除最后二则外,各则文末均用“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套语。末卷最后有“壬寅岁季春日书林熊仰台梓”字样,壬寅岁当为明万历30年(1602)。本书据此本影印。明刻本《北游记》,书后附有对真武崇拜的礼仪,此明刊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大连图书馆、伦敦大英图书馆。明刻本外,通行的一直是《四游记》的本子。《北游记》述真武本身成道降妖诸事,情节多采自民间传说及佛典。此书前六则内容与佛教的《本生经》故事雷同。全书所介绍的三十六员玄帝部将,大多是民间信仰的神灵,而且不属于同一时代,是经过了作者的改编和加工。此本与天一出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的本子同出一源。

    内容:叙述玉帝凡心稍动,一缕真魂便下凡修炼、收妖的故事。
    作者:
    余象斗
  • 本书描写不谙世事的贵族青年公子安骥携巨款前往解救因刚直不阿而身陷囹圄的父亲安学海,途遇凶僧,命在顷刻,为侠女十三妹所救。安学海断定十三妹即落难好友之女何玉凤,费尽心力,佑护不惜殉身以报父仇的十三妹,使其与子安骥匹配,从而结束亡命飘泊的生涯。小说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情节丰富曲折,起伏跌荡,环环相扣,悬念极强,铺垫、伏笔极妙;人物性格鲜活跳脱,极有光彩;结构严谨缜密,完整系统;语言清新流畅,幽默通俗。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民间广为流传,极受陈寅属、苏曼殊、徐志摩等学者、文人赞赏推重。
    作者:
    文康
  • 《华光传》即《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又称《南游记》,余象斗是作者兼刊刻者。那时常见书坊主写小说,因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在嘉靖朝刊行后,通俗小说受到大众热烈欢迎,文人此时却不屑于创作。书坊主眼见开辟了新财源却无作品可印,便或自撰,或雇下层文人编写。《南游记》写得很拙劣,但身为书坊主的余象斗已感到“其劳鞅掌矣”!大概由于写得太辛苦却遭盗版,对此又无可奈何,他实在气不过,便破口大骂:“袭人唾余,得无垂首而汗颜,无耻之甚乎!”不过,当时盗版是寻常事,余象斗自己也经常翻刻别人的书籍。

    华光大帝又称灵官马元帅、三眼灵光、华光天王、马天君等,系道教护法四圣之一。相传他姓马名灵耀,因生有三只眼,故民间又称“马王爷三只眼。”

    《道法会元》卷三十六还专门载有《清徽马、赵、温、关四帅大法》、列出了护法四圣的各字。马灵耀(华光)、赵公明、温琼、关羽。据道书记载,华光大帝先投胎于马氏金母。《三教搜神大全》介绍,马灵耀曾经三次“显圣”,降五百火鸦,杀东海龙王,为救母亲大闹地狱,后来玉皇大帝看他是位将才,封他为真武大帝部将,护法天界。《五显灵宫大帝华光天王传》中描述马灵宫善于要火。身上藏有金砖火丹,随时用火降伏魔怪,所以后来民间又把他视作“火神”,常在八、九月间举行“华光酷”,祈求免除火灾,长年康顺。专门奉把华光大帝的庙大多称华光庙,但也有马王爷的神像塑在城隍庙中加以祭扫的。《三宝大监西洋记》中描绘马元帅的形象是白白的,白如雪:一称元帅二华光、眉生三眼照天堂。头戴 攒顶帽,五金砖在神儿藏。相传华光大帝的神诞是农历九月十八日。

    大约在明朝前期,华光大帝马灵官又化为王灵官。关于王灵宫的行略,《新搜神记》、《通俗编》》都有记载,本名王善,宋徽宗(1100—1125)时人,原为术上,后曾从蜀人萨守坚受符法,为林灵素再传弟子。死后由玉皇大帝封为“先天主将”,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明永乐(1403-1424)中封为“隆恩真君”,并敕建“天将庙”。宣德(1426—1435)中改为“火德观”。道观中多塑王灵官像,形象奇特,赤面、三目、披甲执鞭作为镇守山门之神。
    作者:
    余象斗
  • 《 平 山 冷 燕》又名《第四才子书》。全书二十回。 或 署 荻 岸 散 人( 一 作 荑 荻 山 人) 编 次, 或 不 署 撰 人。首有序,尾署“天花藏主人”、“时顺治戊戌(十五年)”。 近 人 多 认 为 作 者 即 作 序 之 天 花 藏 主 人, 为 明 末 清 初 人。 书 叙 明 嘉 靖 时 大 学 士 山 显 仁 十 岁 幼 女 山 黛 以 白 燕 诗 一 鸣 惊 人, 天 子 御 赐“ 弘 文 才 女” 之 名, 山 黛 又 与 才 女 冷 绛 雪 结 为 闺 友, 均 被 御 封 为“ 女 中 书”之 号 以 备 顾 问”。 才 子 燕 白 颔、 平 如 衡 慕 名 前 去 考 较 诗 文, 四 人“才 美 相 宜, 彼 此 相 敬”, 几 经 曲 折, 终 由 天 子 做 媒, 山 黛 与 燕 白 颔, 冷 绛 雪 与 平 如 衡 分 别 结 为 夫 妻。 此 书 是 清 初 才 子 佳 人 小 说 的 代 表 作, 很 早 即 为 国 外 文 学 界 注 目,1860 年 已 有 法 文 译 本 问 世。 此 书 即《 新 镌 批 评 绣 像 平 山 冷 燕》, 叙 平 如 衡 与 山 黛、 冷 绛 雪 与 燕 白 颔 四 才 子、才 女, 才 色 相 慕, 终 成 嘉 偶, 故 又 名《 四 才 子 书》。全书二十回。不署撰人,题“荻岸散人编次”。首有序,尾署“天花藏主人”、“时顺治戊戌(十五年)”。 本书据《天花藏批评平山冷燕四才子书藏本》校点,参校《新刻批评平山冷燕》刊本。 鲁 迅 的《中 国 小 说 史 略》 曾 详 细 介 绍 此 书, 认 为 它 的 主 旨 是“ 显 扬 女 子, 颂 其 异 能, 又 颇 薄 制 艺 而 尚 词 华, 重 俊 髦 而 嗤 俗 士”。 书 中 对“ 金 马 名 卿、 玉 堂 学 士” 以 及 那 些 不 学 无 术 的 假 斯 文 予 以 嘲 讽, 但 却 又 免 不 了 对 于 封 建“ 帝 德” 的 颂 扬。 此 书 多 骈 俪 文, 有 一 些 尚 觉 清 新 的 诗 词, 偶 尔 也 微 露 民 间 风 味。 但 那 些 奏 疏、 献 词、 颂 赋, 则 晦 涩 冗 繁。

    《平山冷燕》主旨颂扬女子才情,为明清言情小说中的上乘之作。曾译成法文,传至欧洲。
    作者:
    荻岸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