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古籍
子部
  •   全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代重要兵书。唐代宗时河东节度使都虞候李筌撰。李里籍未详,《集仙传》道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全书10卷。现存《墨海金壶》、平津馆影宋抄本等。

      该书内容较为丰富。它强调战争胜败决定于人谋而不靠阴阳鬼神;士兵之勇怯取决于刑赏;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君主的“仁义”以及国家的富强。在论述将帅用兵时,指出要考虑从政治上制胜敌人,团结内部,预有谋划,选拔各种人材,要利用地形,创造主动有利的态势。对军仪典礼、各类攻防战具、驻防行军等各项准备事宜、战阵队形、公文程式和人马医护、物象观测等,也分别作了具体论述。这些内容,基本上是综合前代兵书典籍及有关著作写成,且有所阐发,其中存录了不少有价值的军事资料。因此,杜佑《通典。兵典》取该书内容颇多,亦为后世兵家所重。书中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风角杂占、奇门遁甲等则有不科学的内容。
    作者:
    李筌
  •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代,在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曾和庞涓一块儿学习兵法。后来,庞涓辅佐魏惠王,做了将军,暗中派人请孙膑到了魏国,但见了孙膑又嫉妒他的才能在自己之上,后来陷害孙膑,给他用了膑刑,即去掉膝盖骨的残忍肉刑,所以后来人叫他孙膑。  在友人的帮助下,孙膑最后逃离魏国,到了齐国,被齐威王重用,做了齐国将军田忌的军师,设奇计大败魏军,并射死庞涓。后来,田忌被邹忌排挤,流亡到楚国,孙膑大概也随他而去,所以汉人王符说“孙膑修能于楚”。在战国的兵家中,孙膑是以“贵势”即讲求机变而著称的,他和吴起都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

      最早明确记载孙膑有兵法的是《史记》,《汉书。艺文志》把它与《吴孙子兵法》并列,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据考证,《孙膑兵法》的散失大概在唐代以前。因为《魏武帝注孙子》提到了“孙膑曰:兵恐不投之于死地也”,唐朝赵蕤《长短经》卷九也提到过“孙膑曰:兵恐不可救”,杜佑所著《通典》卷一四九有“孙膑曰:用骑有十利”一段,但从《隋书。经籍志》以后就不见记载了。

      1972年2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本的《孙膑兵法》,这使失传已久的古书得以重见天日。竹简本《孙膑兵法》经过认真整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可以确定属于《齐孙子》的十五篇,包括《禽庞涓》、《见威王》、《威王问》和《陈忌问垒》等;下编是还不能确定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竹简本篇数大大少于《艺文志》著录本,也不是完善的版本。
    作者:
    孙膑
  • 兵制
    作者:
  •   《尉缭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科举必读的兵学教材。关于该书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和书的归类,历来争议颇多,至到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尉缭子》残简后,才充分证明其并非伪书。对于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一说为梁惠王时期尉缭所著,故成书于战国中期。另一说为秦始皇时期尉缭所著,故成书于战国晚期。一般认为前一种说法较为可信。

      《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一般认为,今本《尉缭子》属于《汉志》杂家类,而不属于兵形势家类。

      今存《尉缭子》共5卷24篇,版本主要有银雀山竹简本、《群书治要》本、《太平御览》本、《武经七书》本等。本电子版以《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为底本,对底本上明显的错、衍、脱、误之处,则参照银雀山竹简本、《群书治要》、《太平御览》、《五经七书讲义》、《五经七书汇解》、《五经七书直解》等进行校改,底本错讹用()表示,校正的文字用[]表示。
    作者:
    尉缭
  • 《孙子略解》(即《孙子注》),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其“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重。

    ------------------------------------------------------------------

    〈序〉   操闻上古弧矢之利,《论语》:「足兵。」《尚书》:「八政曰师。」《易》曰:「

    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人之 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已。审计重举,明画深

    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计篇〉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於庙堂也。〕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

    〔曹操曰:谓导之以教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

    生,民弗诡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顺逆,兵胜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

    也。』〕   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官者,五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用

    者,主军费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曰:主孰贤?将孰能?

    〔曹操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

    〔曹操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

    〔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兵者,诡道也。 〔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曹操曰:欲进而治去道,若韩信之袭安邑,陈舟临晋而渡於夏阳也。〕

      故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

    〔曹操曰:敌治实,须备之也。〕

      强而避之,

    〔曹操曰:避其所长也。〕   怒而桡之;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曹操曰:以利劳之。〕

      (亲而离之)

    〔曹操曰:以间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此兵家之胜,不可预传也。

    〔曹操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

    机在目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败,况

    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作战篇〉

    〔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於敌也。〕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车驾四马,率三万军, 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

    。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   千里而馈粮,

    〔曹操曰:越境千里。〕

      则外内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费日千金,然後十万之师举矣。

    〔曹操曰:谓购赏犹在外之也。〕

      其用战: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屈力,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曹操曰:钝,弊也;屈,尽也。〕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曹操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无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再载;

    〔曹操曰:籍,犹赋也。言初赋民,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用粮,後遂因食於敌,

    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取用於国,因粮於敌:故军食可足也。

    〔曹操曰:兵甲战具,取用於国中,粮食则因敌也。〕

      国之贫於师者:远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

    〔曹操曰:军行已出界,近於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财竭则急於丘役。屈力中原,内虚於家,百姓之费,十去其六。

    〔曹操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於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

    破费也。〕

      公家之用:破车疲马,甲胄矢弩,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七。

    〔曹操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也。〕

      故智将务食於敌,食敌一锺,当吾二十锺;[上艹下忌][上艹下干]一石,当吾二十石



    〔曹操曰:[艹忌],豆[禾皆]也;[禾干],禾槁也。石,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

    石乃得一石。〕



      故杀敌者,怒也;

    〔曹操曰:威怒以致敌。〕

      取敌者,货也。

    〔曹操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曹操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

    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军为官,卒长一

    人;车满十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曰:言使自有车 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 进励士也。〕

      而更其旌旗;

    〔曹操曰:与吾同也。〕

      车杂而乘之,

    〔曹操曰:不独任也。〕

      卒共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曹操曰:益己之强。〕

      故兵贵速,不贵久。

    〔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而国安危之主也。

    〔曹操曰:将贤则国安也。〕



    〈谋攻篇〉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拒其都邑,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得之,为

    次也。〕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曹操曰:《司马法》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自校以上至百人也。〕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以下至五人。〕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故上兵伐谋,

    〔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

      其次伐交,

    〔曹操曰:交,将合也。〕

      其次伐兵,

    〔曹操曰:兵形成也。〕

      其下攻城。

    〔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也。〕

      攻城之法:修橹、轒轀,其器械,三月而止也;距、闉,又三月然後已。

    〔曹操曰:修,治也。橹,大楯也。轒轀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

    。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

    城也。〕

      将不胜心之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必杀伤士卒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破人之国而非久也,

    〔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

      必以全争於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於天下,则不顿兵挫锐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谓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

    下邳,生擒吕布也。〕

      五则攻之,

    〔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倍则分之,

    〔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敌则能战之,

    〔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奇伏以胜之。〕

      少则能守之,

    〔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不若则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强,

    〔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

      辅隙则国弱。 〔曹操曰:形见於外也。〕

      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

    ,是谓縻军。

    〔曹操曰:縻,御也。〕

      不知军中之事,而同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

    〔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也。〕

      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曹操曰:引,夺也。〕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

      知众寡之用,胜。

      上下同欲,胜。 〔曹操曰:君臣同欲。〕

      以虞待不虞,胜。

      将能而君不御,胜。

    〔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   此五者,胜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形篇〉

    〔曹操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孙子曰:

      昔善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

    〔曹操曰:守,固备也。〕

      可胜在敌。 〔曹操曰:自修治,以待敌之虚懈也。〕

      故善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可胜。故曰:胜可知,

    〔曹操曰:见成形也。〕

      而不可为也。

    〔曹操曰:敌有备故也。〕   不可胜,守;

    〔曹操曰:藏形也。〕   可胜,攻也。

    〔曹操曰:敌攻己,乃可胜。〕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余。〕

      昔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动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胜也。 〔曹操曰:喻其深微。〕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者也;

    〔曹操曰:当见未萌。〕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

    〔曹操曰:争锋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视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曹操曰:易见闻也。〕

      所谓善者,胜易胜者也。

    〔曹操曰: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

      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曹操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故其胜不殆,

      不殆者,其所措胜,胜败者也。

    〔曹操曰:察敌必可败,不差忒也。〕

      故善者,立於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後战;败兵先战,而後求胜。

    〔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



      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 〔曹操曰:善用兵者,先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地生度,

    〔曹操曰:因地形势而度之。〕

      度生量,量生数,

    〔曹操曰: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

      数生称, 〔曹操曰:称量己与敌孰愈也。〕

      称生胜。

    〔曹操曰:称量之故,知其胜负所在也。〕

      故胜兵如以镒称铢,败兵如以铢称镒。 〔曹操曰:轻不能举重也。〕

      称胜者战民也,如决积水於千仞之隙,形也。 〔曹操曰:八尺曰仞。决水千仞,其势疾也。〕



    〈势篇〉

    〔曹操曰:用兵任势也。〕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术是也。

    〔曹操曰: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奇正是也。

    〔曹操曰:先出合战为正,後出为奇。〕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实虚是也。

    〔曹操曰:以至实击至虚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击不备。〕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

      无竭如河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   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

      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

      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曹操曰: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势也;鸷鸟之击,至於毁折者,节也。

    〔曹操曰:发起击敌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 〔曹操曰:险,疾也。〕

      其节短:

    〔曹操曰:短,近也。〕

      势如[弓广]弩,节如发机。

    〔曹操曰:在度不远,发则中也。〕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

    〔曹操曰:乱旌旗以示敌,以金鼓齐之也。〕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曹操曰:车骑转也。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

      乱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强。

    〔曹操曰:皆毁形匿情也。〕

      治乱,术也;

    〔曹操曰:以部曲分名数为之,故不可乱也。〕

      勇怯,势也;

      强弱,形也。

    〔曹操曰:形势所宜。〕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曹操曰:见羸形也。〕

      予之,敌必取之。 〔曹操曰: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空虚孤特也。〕

      以正动之,以奇待之。

    〔曹操曰:以利动敌也。〕



      故善战者,求之於势,弗责於民,故能释民而任势。

    〔曹操曰:求之於势者,专任权也。不责於人者,权变明也。〕   任势者,其战民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曹操曰:任自然势也。〕

      故善战者战民也,如转圆石於千仞之山,势也。



    〈实虚篇〉

    〔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战者佚,

    〔曹操曰:力有余也。〕

      後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

    〔曹操曰:诱之以利也。〕

      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故敌佚能劳之,

    〔曹操曰:以事烦之。〕

      饱能饥之者, 〔曹操曰:绝其粮道。〕

      (安能动之) 〔曹操曰:攻其所爱,出其必趋,使敌不得不救也。〕

        出於其所必趋也;

      行千里而不畏,行无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 〔曹操曰:情不泄也。〕

      微乎微乎,故能隐於常形;神乎神乎,故能为敌司命。



      进不可迎者,冲其虚也;退不可止者,远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曹操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 〔曹操曰:军不欲烦也。〕

      敌不得与我战者,诈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



      故善将者,形人而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而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击一也。 我寡而敌众:能以寡击众,则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则敌之所备者多;所备者多,则所战

    者寡矣。

      备前者後寡,备後者前寡;备左者右寡,备右者左寡;无不备者无不寡。寡者,备人

    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



      知战之日,知战之地,千里而战;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不知战之日,不知战之地,则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

    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哉!

    〔曹操曰:越人相聚,纷然无知也。或曰:吴越,雠国也。〕   故曰:胜,可擅也;敌虽众,可无斗也。故积之而知动静之理,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计之而知得失之策,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曹操曰:角,量也。〕



      形兵之极,至於无形;则深间弗能窥也,智者弗能谋也。

      因形而措胜於众,众不能知, 〔曹操曰:因敌形而立胜。〕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曹操曰:不以一形胜万形。或曰:不备知也。制胜者,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吾因敌形 而制胜也。〕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於无穷。

    〔曹操曰:不重复动而应之也。〕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胜,避实而击虚。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 胜。

      兵无成势,无恒形,能与敌化,之谓神。

    〔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五行无恒胜,四时无常立;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曹操曰:兵常无势,盈缩随敌。〕



    〈军争篇〉

    〔曹操曰:两军争胜。〕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於君,   合军聚众,

    〔曹操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陈也。〕   交和而舍,

    〔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 交和。〕

      莫难於军争。 〔曹操曰:从始受命,至於交和,军争为难也。〕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曹操曰:示以远,迩其道里,先敌至也。〕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後人发,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计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远也。後人发,先人至者,明於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曹操曰: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曹操曰:迟不及也。〕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曹操曰:置辎重,则恐捐弃也。〕

      是故,絭甲而趋利,则日夜不处, 〔曹操曰:不得休息。〕

      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上将;劲者先,疲者後,则十一以至。

    〔曹操曰:百里争利,非也;三将军皆以为擒。〕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法以半至。

    〔曹操曰:蹶,犹挫也。〕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无死败也。〕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

    〔曹操曰:不知敌情者,不能结交也。〕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曹操曰:高而崇者为山,众树所聚者为林,坑堑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洳者

    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不先知军之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变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   故其疾如风,

    〔曹操曰:击空虚也。〕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见利也。〕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不动如山;

    〔曹操曰:守也。〕

      难知如阴,

      动如雷霆;

      指向分众,

    〔曹操曰:因敌而制胜也。〕

      廓地分利;

    〔曹操曰:广地以分敌利也。〕

      悬权而动,

    〔曹操曰:量敌而动也。〕

      先知迂直之道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是故,《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金;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是故,昼战多 旌旗,夜战多鼓金。

      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已专,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三军可夺气,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溃。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溃,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譁,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整整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曹操曰:正正,整齐也;堂堂,大也。〕

      故用兵:高陵勿向,饵兵勿食,穷寇勿迫,锐卒勿攻;

      背丘勿迎,佯北勿从,围师遗阙,

    〔曹操曰:《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归师勿遏,此用众之法也。



    〈九变篇〉

    〔曹操曰:变其正,得其所用有九也。〕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绝地无留,

    〔曹操曰:无久止也。〕

      衢地合交,

    〔曹操曰:结诸候也。衢地,四通之地。〕

      覆地无舍, 〔曹操曰:无所依也。水毁曰圯。〕

      围地则谋, 〔曹操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 〔曹操曰:殊死战也。〕

      途有所不由,

    〔曹操曰:隘难之地,所不当从;不得已从之,故为变。〕   军有所不击,

    〔曹操曰:军虽可击,以地险难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困穷之兵,必死战也。 〕

      城有所不攻,

    〔曹操曰:城小而固,粮饶,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州,得十四县也。〕

      地有所不争,

    〔曹操曰: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

      君令有所不行。

    〔曹操曰:苟便於事,不拘於君命也。〕

      故将通於九变之利,知用兵矣。

      将不通於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曹操曰:谓下五事也。九变,一云五变。〕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於利害。

    〔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也。〕

      杂於利,故务可伸;

    〔曹操曰:计敌不能依五地为我害,所务可信也。〕

      杂於害,故患可解也。

    〔曹操曰:既参於利,则亦计於害,虽有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以害,

    〔曹操曰:害其所恶也。〕

      役诸侯以业,

    〔曹操曰:业,事也,使其烦劳,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趋诸侯以利。

    〔曹操曰:令自来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设备也。〕

      故将有五危:

      必死可杀,

    〔曹操曰: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   必生可虏,

    〔曹操曰:见利畏怯不进也。〕   忿速可侮,

    〔曹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致之也。〕

      洁廉可辱,

    〔曹操曰:廉洁之人,可污辱致之也。〕

      爱民可烦。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爱民者,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则烦劳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篇〉

    〔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

    〔曹操曰:近水草,便利也。〕

      视生处高, 〔曹操曰:生者,阳也。〕

      战降无登: 〔曹操曰:无迎高也。〕   此处山之军也。敌若绝水,必远水; 〔曹操曰:引敌使渡。〕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於水汭,令半渡而击之,利。

    〔曹操曰:半渡,势不可并,故可败。〕

      欲战,无附水而迎客; 〔曹操曰:附,近也。〕

      视生处高, 〔曹操曰:水上当处其高,前向水、後当依高而处。〕

      无迎水流: 〔曹操曰:恐溉我也。〕

      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交军斥泽之中,依水草而背众树:

    〔曹操曰:不得已与敌会於斥泽之中。〕   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 〔曹操曰:车骑之利也。〕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

    〔曹操曰:战便也。〕

      此处陆上之军也。凡四军之利,

      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曹操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亦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

    〔曹操曰:恃满实也。养生,向水草,可放牧养畜乘。实,犹高也。〕

    〔一曰:恃实满,向水草放牧也。〕

      是谓必胜,军无百疾。

      陵丘堤防,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

    定也。

    〔曹操曰:恐半渡而水遽涨也。〕

      绝涧遇: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曹操曰:山深水大者为绝涧,四方高、中央下者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

    以罗绝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涧道迫狭、深数丈者为天隙。〕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曹操曰:用兵常远六害,令敌近背之,则我利敌凶。〕   军旁有险阻、草莽、葭苇、小林、翳浍,可伏匿者,谨复索之,奸之所处也。

    〔曹操曰:险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葭苇(蒹葭

    )者,众草所聚也;林木者,众木所居也。蘙荟者,可屏蔽之处也。此以上论地形,以下

    相敌情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远而挑战,欲人之进者,其所居者易、利也。

    〔曹操曰:所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 〔曹操曰:斩伐树木,除道也。〕

      众草多障者,疑也。

    〔曹操曰: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

      鸟起者,伏也; 〔曹操曰:鸟起其上,下有伏兵。〕

      兽骇者,覆也。 〔曹操曰: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采樵者也;

      少而往来者,营军者也。辞卑而备益者,进也;

    〔曹操曰:其使来辞卑,使间视之,敌人增备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曹操曰:诡诈也。〕

      轻车先出居侧者,阵也;

    〔曹操曰:陈兵欲战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阵兵者,期也;

      半进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

      汲役先饮者,渴也;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曹操曰:士卒疲劳也。〕   鸟集者,虚也。   夜呼者,恐也;

    〔曹操曰:军士夜呼,将不勇也。〕   军扰者,将不重也;

      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军无悬甀者、不返其舍者,

    穷寇也。   谆谆翕翕,徐言人者,失其众者也;

    〔曹操曰: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   数赏者,窘也;

      数罚者,困也。

      先暴而後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曹操曰:先轻敌,後闻其众,则心恶之也。〕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曹操曰:备奇伏也。〕   兵非多益,

    〔曹操曰:权力均也。一云:兵非贵益多。〕   无武进,

    〔曹操曰:未见便也。〕

      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曹操曰:厮养足也。〕

      夫唯无虑而易敌者,必擒於人。   卒未专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专亲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惰难用也。〕

      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曹操曰:文,仁也;武,法也。〕

      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

    相得也。



    〈地形篇〉

    〔曹操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曹操曰:此六者,地之形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曰: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曹操曰:宁致人,无致於人。〕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曰:敌无备,出而胜之;敌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

    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曰: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

    出而击之,利。

      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曹操曰:隘,两山之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齐隘口,陈而守之, 以出奇也。敌若先居此地,齐口陈,勿从也。即半隘陈者从之,而与敌共此利也。〕

      险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勿从也,引而去之。

    〔曹操曰:地险隘,尤不可致於人。〕

      远形曰: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曹操曰:挑战者,延敌也。〕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灾

    ,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曹操曰:不料力也。〕

      卒强吏弱,曰弛。

    〔曹操曰:吏不能统卒,故弛坏。〕

      吏强卒弱,曰陷。

    〔曹操曰:吏强欲进,卒弱,辄陷败也。〕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曹操曰:大吏,小将也。大将怒之,心不压服,忿而赴敌,不量轻重,则必崩坏。〕

      将弱不严,教导不明;吏卒无常,阵兵纵横,曰乱。 〔曹操曰:为将若此,乱之道也。〕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曹操曰:其势若此,必走之兵也。〕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

    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

    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居死地。   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若骄子之喜怒对目,还害而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

    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曹操曰:胜之半者,未可知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困,举而不穷。故兵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篇〉 〔曹操曰:欲战之地有九。〕



      孙子曰:

      地形者,兵之助。故用兵: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

    覆地,有围地,有死地。

    〔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

      诸侯战其地者,为散。

    〔曹操曰:士卒恋土,道近易散。〕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

    〔曹操曰:士卒皆轻返也。〕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

    〔曹操曰:可以少胜众、弱击强。〕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

    〔曹操曰:道正相交错也。〕

      诸侯之地三属, 〔曹操曰: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也。〕

      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

    〔曹操曰:先至得其国助也。〕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 〔曹操曰:难返之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覆。

    〔曹操曰:少固也。〕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众者,为围。

      疾则存,不疾则亡者,为死。

    〔曹操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   是故,散地则无战,

      轻地则无止,

      争地则无攻, 〔曹操曰:不当攻,当先至为利也。〕

      交地则无绝,

    〔曹操曰:相及属也。〕

      衢地则合交,

    〔曹操曰:结诸侯也。〕

      重地则掠, 〔曹操曰:蓄积粮食也。〕

      覆地则行,

    〔曹操曰:无稽留也。〕   围地则谋,

    〔曹操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

    〔曹操曰:殊死战也。〕

      所谓古善战者,能使敌人前後不相及,众寡不相待,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

    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暴之使离,乱之使不齐,动兵而战。〕   敢问:敌众以整,将来,待之若何? 〔曹操曰:或人问之。〕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曹操曰:夺其所恃之利。若先据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给,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曹操曰:孙子应难以覆陈兵情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掠於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曹操曰:养土气、并兵力,为不可测度之计。〕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

    〔曹操曰:士死安不得也。〕   士人尽力。

    〔曹操曰:在难地,心并也。〕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

    〔曹操曰:拘,专也。〕   无所往则斗。

    〔曹操曰:人穷则死战也。〕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曹操曰:不求索其意,而自得也。〕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曹操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一本作至死无所灾。〕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死,非恶寿也。 〔曹操曰:皆烧焚财物,非恶货之多也;弃财致死者,不得已也。〕

      令发之日,士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交颐。

    〔曹操曰:皆持必死之计。〕

      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军者,譬如卫然。卫然者,恒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

    中身则首尾俱至。敢问:贼可使若卫然乎?曰:可。夫越人与吴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 也,相救若左右手。是故,覆马埋轮,未足恃也;

    〔曹操曰:方马,缚马也。埋轮,恃不动也。此言专难不如权巧。故曰:虽方马埋轮,不 足恃也。〕   齐勇若一,整之道也;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曹操曰:强弱一势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曹操曰:齐一貌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曹操曰:谓清净幽深平正也。〕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无知; 〔曹操曰:愚,误也。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

      易其事,革其谋,使民无识;

      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   帅与之登高,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

    莫知所之。

    〔曹操曰:一其心也。〕

      聚三军之众,投之於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曹操曰:险,难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曹操曰:人情见利而进,遭害而退。〕



      凡为客: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

    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背固前敌者,死地也。无所往者,穷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轻地,吾将使之偻。

    〔曹操曰:使相交属。〕

      争地,吾将使不留。 〔曹操曰:地利在前,当速进其後也。〕

      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趋其後。

    〔曹操曰:掠彼也。〕(按:一作「重地,吾将继其食」,故曹操有此注。)

      覆地,吾将进其途。 〔曹操曰:疾过也。〕   围地,吾将塞其阙。

    〔曹操曰:以一其心也。〕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曹操曰:励士心也。〕



      故诸侯之情,殆则御,

    〔曹操曰:相持御也。〕

      不得已则斗,

    〔曹操曰:势有不得已也。〕

      过则从。

    〔曹操曰:陷之甚过,则从计也。〕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

    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曹操曰:上已陈此三事,而复云者,力恶不能用兵,故复言也。〕

      四五者,一不知,非王霸之兵也。

    〔曹操曰:四五者,谓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

      彼王霸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於敌,则其交不得合。

      是故,不养天下之交,不事天下之权;伸己之私,威加於敌:

    〔曹操曰:交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权也,绝天下之交,夺天下之权,故威得伸而自私。



      故国可拔也,城可隳也。

    〔曹操曰:言军法令不豫施悬之,《司马法》曰:「见敌作誓,瞻功作赏。」   无法之赏,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曹操曰:犯,用也。言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曹操曰:兵尚诈。〕

      犯之以害,勿告以利。

    〔曹操曰:勿使知害。〕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曹操曰:必殊死战,或在死亡之地,亦有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夫众陷於害,然後能为败为胜。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 〔曹操曰:佯,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彼欲去,开而击之。〕   并力一向,千里杀将, 〔曹操曰:先示之以闲空虚弱之处,敌则并向而利之,虽千里可擒其将也。〕 〔一曰: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

      此谓巧事。

    〔曹操曰:是成事之巧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

      是故,政举之日,无通其使;

    〔曹操曰:谋定,则闭关梁、绝其符信,勿使通使。〕

      励於廊上,以诛其事。 〔曹操曰:诛,治也。〕

      敌人开闠,必亟入之,

    〔曹操曰:敌有间隙,当急入之也。〕   先其所爱,

    〔曹操曰:据便利也。〕

      微与之期,

    〔曹操曰:後人发,先人至。〕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曹操曰:行践规矩,无常也。〕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後如脱兔,敌不及拒。

    〔曹操曰:处女示弱,脱兔往疾也。〕



    〈火攻篇〉 〔曹操曰:以火攻,当择时日也。〕



      孙子曰:

      凡攻火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地。

      行火有因,

    〔曹操曰:因奸人也。〕

      因必素具。 〔曹操曰:烧具也。〕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

    〔曹操曰:燥者,旱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四者,风之起日也。

      火发於内,则军应之於外。

    〔曹操曰:以兵应之也。〕

      火发,其兵静而勿攻,极其火央,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之。

    〔曹操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火可发於外,无待於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曹操曰:不便也。〕   昼风久,夜风止。

    〔曹操曰:数当然也。〕

      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术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

    〔曹操曰:取胜明也。〕

      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曹操曰:水但能绝敌粮道、分敌军,不可夺敌蓄积。〕



      夫战胜攻取,不修其政者,凶!命之曰费留。 〔曹操曰:若水之留,不复还也。或曰:赏不以时,但留费也,赏善不踰日也。〕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曹操曰:不得已而用兵。〕

      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用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不以己之喜怒用兵也。〕

      怒可复喜也,愠可复悦也;亡国不可复存也,死者不可复生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

    之,此安国之道也。



    〈用间篇〉

    〔曹操曰:战必先用间,以知敌情也。〕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费日千金。外内骚动,怠於道路,不

    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曹操曰: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主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於众者 :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

    〔曹操曰:不可以祷祀而求。〕

      不可象於事,

    〔曹操曰:不可以事类求也。〕   不可验於度, 〔曹操曰:不可以事数度也。〕

      必取於人知者。 〔曹操曰:因间人也。〕



      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

    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曹操曰:同时任用五间也。〕

      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者也。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者也。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者也。

      死间者,为诳事於外,令吾间知之,而得於敌者也。

      生间者,返报者也。

      故三军之亲莫亲於间,赏莫厚於间,事莫密於间。非圣不能用间,非仁不能使间。

    非微不能得间之实,非密不能得间之宝。密哉密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闻间事者

    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

    之姓名。

      令吾间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曹操曰:舍,居止也。〕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

    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必知之,   知之必在於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曹操曰:伊尹也。〕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曹操曰:吕望也。〕

      唯明主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
    作者:
    曹操
  •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相传是姜子牙所写,但到了战国时已经散失。

      根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原来姓田,名穰苴,曾领兵战胜晋、燕,被齐景公封为掌管军事的大司马,后人尊称为司马穰苴。

      《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礼类,称《军礼司马法》,共计一百五十五篇。汉朝以后,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该书多有散佚,至唐代编《隋书˙经籍志》时录为三卷五篇,列入子部兵家类,称为《司马法》,即今本《司马法》三卷五篇的原型。

      此书受到歷代兵家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汉武帝曾「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任,秩比博士。」司马迁称本书「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

      北宋元丰年间,《司马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考试武臣、选拔将领、钻研军事的必读之书。由于《司马法》年代久远,散失严重,所以对于该书的真伪、成书年代、作者等问题,歷代学者均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明清以来,辩伪成风,《司马法》成了一部争议极大的兵书。有的认为《司马法》是一部伪书;有的学者认为史书中的《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司马法》、《军礼司马法》是几种不同的书;有的认为今本《司马法》可分为两部分,前两篇为古《司马法》,后三篇为《司马穰苴兵法》。目前,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今本《司马法》不是伪书,歷史上的《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均包含于《司马法》之中。

      作者为司马穰苴及其追论者。尽管由于该书亡佚严重,一百五十五篇仅存五篇,内容不全,但它仍具有很好的军事思想和很高的军事价值。

      《司马法》论述的范围极为广泛,基本涉及了军事的各个方面;保存了古代用兵与治兵的原则,包括夏商週三代的出师礼仪、兵器、徽章、赏罚、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料。

      此外,还有很丰富的哲理思想,很重视战争中精神、物质力量之间的转化和轻与重辨证关系的统一。对于人的因素、士气的作用非常重视。


    感谢隽心指正“着名”错误。
    作者:
    司马穰苴
  •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
    ==============================================================================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鬼谷子》一书,从主要内容来看,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书以功利主义思想,认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运用。它讲述了作为弱者的一无所有的纵横家们,运用谋略口才如何进行游说,进而控制作为强者,握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诸侯国君主。

    此书,是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因此可以说,《鬼谷子》的智慧也就是一部“治人兵法”。
    作者:
    王诩
  •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时的重要农学书籍,作者是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的贾思勰,共十卷,九十二篇,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作者的事迹记载不详。全书所引用的古籍将近二百种之多,其中的《四民月令》等历史价值很好的农书现先已经散失,本书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书中的记述包括了五谷、瓜果、蔬菜和树木的栽培,以及牲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酒、酱、醋、羹、饼、饭、饴和糖等的制作,还有煮胶和造笔墨的方法等。最后还列举了很多的“非中国(指中国中部中原)物”,就是北方不出产的蔬菜和瓜果。书中总结了6世纪以前中国北部黄淮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经验,其中的防旱保墒、选种和培植良种、轮作和绿肥作物栽培等都是有相当水平的。书中还提出了农业生产要综合考虑各项生产因素,生产过程中要抓好各个环节的思想。《齐民要术》是研究北朝时期物质生产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
    作者:
    贾思勰
  • 曾安止(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泰和人。北宋农学家。熙宁进士。曾任丰城主簿、彭泽知县。潜心研究水稻栽培。所著《禾谱》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详述泰和水稻品种资源和附近地区农业生产状况。苏轼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泰和曾氏族谱中有该书部分内容。据载,北宋时泰和水稻品种多达五十个。南宋中期,其后裔曾之谨又撰《农器谱》以补《禾谱》之缺。
    ==============================================================================
    曾安止(1048-1074年),字移忠,号屠龙翁。熙宁(1068-1074年)进士,尝为彭泽令。绍圣初(1094年)撰《禾谱》5卷,介绍水稻的各个品种、特征、栽培方法等。它是中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志,在中国农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将该书献给苏东坡。苏东坡认为,该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不谱农器,故为之赋《秧马歌》附之。


    -----------------------------------------------------------------------

      禾谱题序  元丰辛酉年,余初举进士于鄱阳,时泰和曾公安止为考试官。明年南省奏言,以余为第一,既赐集英第。曾公走书,自庆得士,又恨未识余面。及绍圣丙子,家君充户部出使江南,余自大学博士,自乞为发运司,干当公事,侍亲以行。丁丑春,始过螺川。是时,曾公丧明,退居泰和。虽一造其庐,承其语绪,而识面之恨,竟不果偿。曾公示余以《禾谱》,属予取予为之叙,县许以送其书。未及,而遽以不起。尔后,初心不遂,每载其事,颇伫延陵季子挂剑之想。政和甲午,予假守庐陵郡,会乡人朱元礼来为泰和宰,遂托寻访其书。一日元礼得写本以遗余,亟取读之,不觉潸然。呜呼,曾公之墓木拱矣,而其故意,廑廑草草答塞,岂事之流传有数,其不可知者如此耶?—曾公常语余以黄帝问师旷之说,“杏多实不虫者,来岁秋必善。五木为五谷之先,故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择其盛者,来年必益种之”。此说出《师旷占》中,老农往往以为信。然今其书中无有是事,并秧马一段,亦不收载。以此颇疑,尚非全书,不然则曾公所自笔削,固不可得而知也。余家旧有曾公所撰《车说》一篇,兼收博引,凡所以为车者,洪纤小大,无不具有。盖该博曲尽伦美,而於立言不苛。是以创一说,纪一物,必委曲详到而后止。所谓根底之学者,不幸赋命不偶,而不得自见于昭世也,悲夫。

      赐进士第一集英第大学博士程祁撰。

      禾谱序  江南俗厚,以农为生。吉居其右,尤殷且勤。漕台岁贡百万斛④,调之吉者十常六七,凡此致之县官者耳。春夏之间,淮甸荆湖,新陈不续,小民艰食豪商巨贾水浮陆驱,通此饶而阜彼乏者,不知其几千万亿计。朽腐之逮,实半天下,呜呼盛哉。尝观三代之隆,家有宅,夫有田,养生之具,如此其备。垂绥五雨,异服以愧其心;屋粟里布,厚征以困其财。督责之法,又如此其严,犹以为未能丁宁反复,以作其怠惰之气。田畯至喜,以劝其力,曾孙不怒,以慰其心。故方此时,民无游手,而地无遗利,亦以其法制全而道化行也。灭裂于秦汉,卤莽于五季,宅不家给,田不夫制,兼并者得以连阡陌,而贫乏者不能有立锥。游怠者无耻,不耕者无罚,而天下之民,始猖狂汗漫,若牛马麋鹿群群逐于旷野,惟所适往,曾莫之禁。独吉之民,承雕惫之余,能不谬于斯习,盻盻然,惟稼穑之为务。凡髫龀之相与嬉,厘井之相与言,无非耰、锄、钱、镈之器,作讹成易之事,故自邑以及郊,自郊以及野,巉崖重谷,昔人足迹所未尝者,今皆为膏腴之壤,而民生其间者,虽椎鲁朴钝,不觇诗书札义之文,不哦经生儒士之言,而孝弟之行,诚意之心,醇然无异于三代之盛时。岂非处中国之一偏,干戈疮痍所不及,上下日以播种为俗,无流离冻馁之迫,而有饱食逸居之计。是以历世虽久,去先王虽远,而余泽犹在也。岂惟民哉,儒而士者,干居之日,孰不介止以蒸之作,其有政,爰知小人之依,然则有天下之大者,安可旦昼不及乎此也。近时士大夫之好事者,尝集牡、荔枝与茶之品,为经及谱,以夸于市肆⑩。予以为农者,政之所先,而稻之品亦不一,惜其未有能集之者,适清河公表臣持节江右,以是属余,表臣职在将明,而耻知物之不博。野人之事,为贱且劳,周爰咨访,不自倦逸,可谓善究其本者哉。予爱其意,而为之书焉。

      室德郎曾安止叙。

      正文:

      稻有总名,有复名,有散名。曰谷云者,举凡种以为言。《洪范》曰:“百谷用成”。《大宰》曰:“三农生九谷”。《孟子》曰:“五谷熟而民人育”。今江南呼稻之有稃者曰稻谷,黍之有稃者曰黍谷,而不及麦菽者,以禾为主也。曰粟云者,谷之未成米者也。许氏曰:“粟二十斗;为米十斗,曰毇;为米六斗太半斗,曰粲”。今西昌呼稷为粟,长通二者,尤为谷粟之总名而已。稻之所以为稻,禾之所以为禾,一类之中,又有总名焉。曰稻云者,兼早晚之名。大率西昌俗以立春芒种节种,小暑大暑节刈为早稻;清明节种,寒露霜降节刈为晚稻。自类以推之,有秔有糯,其别凡数十种。许氏曰:“二月而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曰禾”。言二月生,则立春清明在其间矣;言八月熟,则寒露霜降在其问矣。贾思勰曰:“二月三月种为稙禾,四月五月种为稚禾”。许氏曰:“稙,早种也”。稚,晚种也。以二月三月种为稙,则今江南早禾种率以正月二月种之,惟有闰月,则春气差晚,然后晚种,至三月始种,则三月者,未为早种也。以四月五月种为稚,则今江南盖无此种。《诗》曰:“彼有不获稚”,许氏以为幼禾。而今江南之再生禾;亦谓之女禾,宜为可用,未知贾氏何证而有是说,此总名之辩也。《诗》曰:“丰年多黍多稌”;《食医》曰:“牛宜稌”;康成曰:“稌,稻也”;郭璞曰:“沛国人以稌为稻”。盖一物而方言异,此复名之辩也。诗》曰:黍稷重穋”,司稼掌辩重穋之种。毛、郑、郭璞等曰:“先种后熟曰重,后种先熟曰穋。”今江南有黄穋禾者,大署节刈早种毕而种,霜降节未刈晚稻而熟。《诗》曰:“维穈维芑”;康成曰:“穈,赤苗也,芑,白苗也”;郭璞曰:“穈,赤苗粟也,芑,白苗粟也”。以江南早晚种较之,早种如六月白,晚种如白圆禾之类,其谷芒皆黄白,岂非所谓芑耶?早种如小赤禾,晚种如蜜谷乌禾,其谷芒皆赤,岂非所谓穈耶?许氏曰:“稻紫茎不粘曰(禾糞)”,今江南晚种中有所谓紫眼禾者,其叶当节处有紫色,抑亦许氏所?谓也欤?又曰:“芒粟曰穬”,今西昌早晚种中,自稻禾而外,多有芒者,抑亦许氏所谓穬也欤:今西昌晚种中,亦有所谓穬稻禾者。其谷无芒,盖名同而实非,此散名之辩也。百谷之种,其略见于经,具备见于今,其种或产于中国,或生于四夷,今西昌早种中有早占禾,晚种中有晚占禾,乃海南占城国所有,西昌传之才四五十年,推今验古,此其类也。贾思勰乃引《周书》:“神农氏世,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此小说之举,不可用之。而其叙土宜有曰,按《禹贡》,扬州厥土涂泥,厥田下下,厥赋下上错。荆州厥土涂泥,厥田下中,厥赋上下。又按《职方氏》,扬州,荆州,其谷宜稻。以汉郡国志考之。庐陵郡隶扬州刺史,与荆州长沙为切境,而吉之安福在汉长沙为安城,则吉之壤正当古荆扬之交。《职方》二州皆宜稻,而吉在其两间,兼二州之美。《禹贡》二州之土惟涂泥;《稻人》亦曰:“掌稼下地”。则下地者,涂泥之所在,为种稻之宜也。然《禹贡》扬州田第九等,赋第七等;荆州田第八,赋第三者,亦以人功修故也。惟其壤有骍、缇、坟、泽之异,潟、勃、垆、(上临下木)爨之殊⑩,故其种亦有早晚大小之不同,坚弱精粗之不一,或一物而彼此有异名,或所称虽近而俗有讹正。则宜颠倒,错而难辩。今之见于谱者,尚记西昌大略而已。

      芸稻篇  记礼者曰:仲夏之月,利以杀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盖耘除之草,和泥渥漉,深埋禾苗根下,沤罨既久,地草腐烂而泥土肥美,嘉谷蕃茂矣。大抵耘治水田之法,必先审度形势,先於最上处潴水,勿令走失,然后自下旋放旋芸之。其法须用芸爪。不问草之有无,必遍以手排漉,务令稻根之傍,液液然而后已。荆扬厥士涂泥,农家皆用此法。又有足芸,为木杖如拐子,两手倚以用力,以趾塌拔泥上草秽,壅之苗根之下,则泥沃而苗兴,其功与芸爪相类,亦各从其便也。今创有一器,曰耘荡,见农器谱,以代手足,工过数倍,宜普效之。纂文曰,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今小锄也。《吕氏春秋》曰:先生者为米,后生者为粃,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粃,此失耨之道也。锄后复有薅拔之法,以继成锄之功也。夫稂莠秕稗,杂其稼出,盖锄后茎叶渐长,使可分别,非薅不可,故有薅鼓、薅马之说。事见农器谱。

      祈报篇

      《记》曰:有其事必有其治,故农事有折焉,有报焉,所以治其事也。天下通祀,惟社与稷;社祭土,勾龙配焉,稷祭谷,后稷配焉。此二祀者,实主农事。载芟之诗,春籍田而祈社稷也、良耜之诗,秋报社稷也。此先王祈报之明典也。匪直此也。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不时,於是乎禜之。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放是乎禜之。与夫法施於民者,以劳定国者,能御大灾者,能捍大患者,莫不秩祀。先王载之典礼,著之令式,岁时行之,凡以为民祈报也。周礼“龠章”“凡国祈年於田祖”,则「吹豳雅,击士鼓、以乐田畯」。尔雅注曰,畯音俊。乃先农也。于先农有祈焉,则神农后稷与世俗流传所为田父、田母,皆在所祈报可知矣。大田之诗言:“去其螟螣,用其蟊贼,无害我田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此祈之之辞也。甫田之诗言“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此报之之辞也。继而“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此又因所报而寓所祈之义也。若夫噫嘻之诗,言春夏祈谷於上帝,盖大雩、帝之乐歌也;丰年之诗,言秋冬报者,烝尝之乐歌也。其诗曰,“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然於上帝,则有祈而无报,於祖妣、有报而无祈,岂阙文哉?抑互言之耳。此祈报之大者也。

      周礼“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弭灾兵,远罪疾。”举是而言,则祈报禬禳之事,先王所以媚於神而和於人,皆所以与民同吉凶之患者也。凡在祀典,乌可已耶?记礼者曰:伊耆氏之始为蜡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主先啬而祭司啬,飨农及邮表畷,禽兽,迎猫迎虎而祭之。祭坊与水庸,其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草木归其泽。”由此观之,飨先啬先农而及於猫虎,祭坊水庸而及於昆虫,所以示报功之礼大小不遗也。考之月令,有所谓「祈来年於天宗」者,有所谓「祈谷实」者,有所谓「为麦祈实」者,而《春秋》有一虫兽之为灾害,一雨旸之致愆忒,则必雩,圣人特书之,以见先王勤恤民隐,无所不用其至也。夫惟如此,是以物由其道,而无夭阏疪疠,民遂其性,而无札瘥灾害,神之听之,有相之道,固如此也。後世从事於农者,类不能然。借或有一焉,亦勉强苟且而已,岂能悉循用先王之典故哉?田祖之祭,民间或多行之,不过豚蹄盂酒;春秋社祭,有司仅能举之,牲酒等物,取之临时;其为礼、盖蔑如也。水旱相仍,虫螟为败,饥馑荐臻,民卒流亡,未必不由祈报之礼废,匮神乏祀,以致然也。

      今取其尤关于农事者言之。社稷之神,自天子至郡县,下及庶人,莫不得祭。在国曰大社、国社、王社、侯社,在官曰官社、官稷,在民曰民社。自汉以来,历代之祭,虽粗有不同,而春秋二仲之祈报,皆不废也。又育蚕者亦有祈禳报谢之礼。皇后祭先蚕,至庶人之妇,亦皆有祭。此后妃与庶人之祭,虽贵贱之仪不同,而祈报之心则一。古有有养马一节,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此马之祈谢,岁时惟谨。至於牛,最农事之所资,反阙祭礼。至於蜡祭,迎猫迎虎,岂牛之功不如猫虎哉?盖古者未有耕牛,故祭有阙典。至春秋之间,始教牛耕,後世田野开辟,谷实滋盛,皆出其力。虽知有爱重之心,而曾无爱重之实。近年耕牛疫疠,损伤甚多,亦盍禳祷祓除,祛祸祈福,以报其功力,岂为过哉?故於此篇祭马之後,以祭牛之说继之,庶不忘乎谷之所自,农之所本也。

      禾品

      早禾秔品十二

      稻禾赤米占禾乌早禾小赤禾归生禾黄谷早禾六月白黄菩蕾禾红桃仙禾大早禾女儿红禾住马香禾

      早禾糯品十  稻白糯黄糯竹枝糯青稿糯白糯秋风糯黄栀糯赤稻糯乌糯椒皮糯

      晚禾秔品八

      住马香禾八月白禾土雷禾紫眼禾大黄禾蜜谷乌禾矮赤秔禾稻禾

      晚禾糯品十二  黄栀糯矮稿糯龙爪糯马蹄糯白糯大椒糯大乌糯小焦糯大谷糯青稿糯骨雷糯竹枝糯

      附早禾品二

      早稻禾早糯禾

      附晚禾品二

      赤稑糯乌子糯

      宋进士宣德郎移忠公墓志铭

      曾君讳安止,字移忠,世为庐陵泰和人。曾祖再盈,祖德谊,父肃,皆以善行称于乡。君之为人,外和内刚,操行修洁。熙宁登第,同学究出身为耻,不离上庠,励己修业,夜以继日,至伤厥明,后三年复登戊科,诏升甲焉。君谢恩毕,即奏:“臣父年已高,久困场屋,愿回授臣父一散官”。先帝嘉其诚,以无例止。至父得疾且重。即默祷以身代之,厥疾果瘳。初调洪州丰城主簿,除江州彭泽令,检身清勤,莅事端敏,而导民以孝为本,故政誉蔼然,而荐者交彰矣。以目疾弃官,授宣德郎,号屠龙翁,伤技成而无所用。有《禾谱》五卷,《车说》一卷,《屠龙集》几卷。东坡苏公所称《禾谱》,谓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乎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作《秧马歌》以附其后,不幸元符戊寅五月十六日以无疾而卒,享年五十有一。娶杨氏生子二人,(虫宾)举进士,蜡尚幼,女三人,适仕族。三年庚辰十有二月三日葬于千秋乡武山南。前期乃弟舒州司法参军安强来请铭。遂从而铭之。铭曰:呜呼,士莫尚于志,志莫本于道,道不可闻,闻而死之矣,况荣辱得失之端乎。君可谓有志之士,而勇于见义者也。惜夫止于斯,而遽终焉,使得闻斯行诸宜何如哉。余司上庠,熟君所为,昭昭无穷,贻以铭诗。

      右正议大夫守尚书左丞上柱国会稽郡开国公食邑三千六百户实封五百户黄履撰  右朝议大夫直龙图阁知福州宣州事兼福建路兵马铃辖江夏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柯述书
    作者:
    曾安止
  •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

      宋应星在任分宜县教谕期间,将他平时所调查研究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技术整理成书,在崇祯十年,由其朋友涂绍煃资助出版。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天工开物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但是在国内却长期失传。在1920年代才从日本传回来。后来也在浙江宁波发现了初刻本。
    作者:
    《天工开物》